索引号 分类
发文机构 成文日期
名称 师市办发〔2024〕6号-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若干措施
发文字号 有效性
师市办发〔2024〕6号-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若干措施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推进中医药振兴

发展重大工程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33号)精神,进一步完善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结合师市实际,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主要目标

2025年底,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建成师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材种植形成规模,中医药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模式基本形成。

二、重大工程

(一)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1.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援疆资金、债券等资金,加快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建设,提升四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服务能力,实现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国医堂)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连队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医阁,所有中医馆均能提供610项以上中医医疗技术服务,连队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掌握4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到2025年,基本建立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为主体,四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为骨干,团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队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2030年,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规模、中医药人才类型和中医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达到二级中医专科医院服务的能力。(责任单位:师市卫健委、发改委、财政局。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做强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加强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做优做强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康复、骨伤、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妇科、肛肠、皮肤科等中医专科。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配备及培训。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康复服务范围,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责任单位:师市卫健委)

3.强化中医治未病能力。支持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设立中医治未病中心。在团医院设立治未病指导室。鼓励将治未病服务拓展至医院各临床科室、融入疾病诊疗全过程。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技术培训。结合健康四师行动建设,将中医治未病理念、技术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孕育调养、产后康复、亚健康状态调整等。大力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责任单位:师市卫健委、财政局、教育局)

4.提升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在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加强师、团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合到老年病科服务项目,将61团、62团、66团、73团、75团医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条件成熟后在全师范围内推广。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中医保健咨询、健康调理服务。支持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或向养老服务延伸,将其发展成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机构。鼓励辖区医养结合机构及各团医院为辖区养老机构开展合作时主动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持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与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医养结合服务。(责任单位:师市卫健委、民政局)

5.加大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力度中医医院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对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运营给予财政保障。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充分考虑中医药医务人员收入情况,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及薪酬制度改革向中医医院倾斜等政策。充分落实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内部分配自主权,指导其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落实自治区、兵团关于中医药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倾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非药物疗法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加强智慧中医院建设。(责任单位:师市卫健委、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医保局、市场监管局)

(二)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

6.创新建设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团医院探索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模式,提高疑难杂症、急危重症临床诊疗效果。逐步形成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围绕优势病种宜中则中、宜西则西、有机结合、中西并重,将中医药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把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支持师、团医院依托现有资源,在临床科室诊疗过程中加强中西医协作,将四师医院、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62团医院作为中西医协同发展首批试点单位,力争3年内打造3-5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责任单位:师市卫健委)

(三)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7.引进疆内外中医领域知名专家。充分利用师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支持长期柔性引进中医药领域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设立工作站(室)。依托现有资源,与镇江市、丹阳市中医医院签订组团式援疆协议,从湖北医药学院、南阳医专附属医院柔性引进2-4名中医专家打造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名医工作室。(责任单位:师市党委组织部,师市卫健委、财政局、人社局)

8.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每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北医药学院、南阳医专等院校引进应届毕业生。每年遴选师市现有中医药方面骨干人才到协议院校进修深造,提升服务能力。每年举办1期师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邀请疆内外中医专家授课,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为师市培养一批基层中医适宜技术人才。合理扩大中医药学专业学生招生规模,为基层医院定向免费招录中医专业医学生,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及转岗培训中适度向中医方向倾斜。鼓励师市符合条件人员积极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责任单位:师市卫健委、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

(四)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

9.中药材种业质量提升。加强野生甘草和麻黄草等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合理制定年度采集计划,严格实行采集证、收购证管理,加大野生植物保护力度,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植物行为。规范野生药用植物人工栽培,鼓励试验推广肉苁蓉、锁阳、伊贝母等中药材林下种植。开展锁阳、天山堇菜、红景天等野生药用植物人工栽培试验推广。(责任单位:师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卫健委)

10.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以昭苏片区团场为主,发展种植黄芪、蒿本等中草药,以东线片区团场为主发展种植伊贝母、金银花等中草药。建立中药材种植产业体系,加强中药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药材生产水平。制定符合本地区自然条件下黄芪、蒿本、伊贝母、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开展天山堇菜、红景天等野生品种和蓝蓟花、睡莲花驯化栽培工作。(责任单位:师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卫健委)

11.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创新发展。在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建立制剂中心,推进中药颗粒剂、丸剂、散剂、贴敷等剂型使用。加强对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中选药品的质量监管,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自治区、兵团相关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严厉打击中药饮片和制剂生产、经营、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动。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和教育经营者合法经营。(责任单位:师市卫健委、医保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财政局)

(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12.中医药文化平台建设。加快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体验馆的建设,将其打造成师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团医院遴选建设一批健康文化知识角。(责任单位:师市卫健委、文旅局)

13.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鼓励中医药题材文艺创作,丰富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支持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和学生社团。培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队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中医药文化。(责任单位:师市党委宣传部,师市卫健委、教育局、文旅局、财政局、文联

三、保障措施

各单位、各部门要强化主体责任,精心组织,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力度,落实落细相关工作。师市卫健委要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等,全面落实中医药参与“健康四师”行动、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政策解读,大力宣传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进展和成效,及时总结提炼各单位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解读链接: 师市卫健委解读《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若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