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市卫健委解读《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若干措施》

师市卫健委解读《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

的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3〕3号)精神,进一步完善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结合师市实际,特制定以下措施。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可克达拉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前所未有,中医药为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展现出新气象,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中医药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中医药基础差、底子薄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历史欠账多;二是在重大项目与平台建设上还存在明显短板弱项,传承和创新能力都亟待加强;三是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多元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活力与潜力亟待激发。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举措,必将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劲动力。

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2025年底,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建成,师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材种植形成规模,中医药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模式基本形成。

三、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有哪些重要举措?

按照《若干措施》,师市卫健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具体来说,一是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服务新高地。实施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措施,开展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建设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医医院,做强一批中医优势科室,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二是建设基地队伍,提升中医医院应急能力。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建设。打造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升中医医院应急与救治能力。三是补齐短板,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团场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加强中医医师配备,在中医馆提供中医治未病、医疗和康复服务,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四、加强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发挥中医药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若干措施》提出了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一是推动若干开展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发挥区域龙头带动作用,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和作用的政策机制,指导区域内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二是与实施健康师市行动紧密结合,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五、加强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老龄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若干措施》提出了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一是通过开展一批省级老年中医药健康(治未病)中心建设,探索完善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提升临床、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科学研究、健康管理等能力。二是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深度融合,增加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鼓励在健康养老服务中更好地运用中医药理念和技术方法,更好地将中医药融入养老全过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

、加强中西医协同有哪些重要举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开展中西医协同发展高地建设,《若干措施》提出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目标是推广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定点救治医院探索形成的“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从技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发展潜力足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开展遴选申报,通过开展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使之成为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人才队伍培养中心、医疗模式推广中心,辐射带动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在区域乃至全国发挥“旗舰”引领作用。“旗舰”科室聚焦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病,致力于建设成为区域本专业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辐射带动中西医结合医疗水平提高。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遴选一批项目单位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

、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有哪些重要举措?

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需要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保障。近年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对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进行重点支持,在中医药防治重大慢性病、传染病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开发了一批现代中药产品和中医诊疗设备。

“十四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围绕地区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布局,推进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一是跨领域、跨行业整合资源,通过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开展中医药交叉学科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说明白中医药疗效,讲清楚中医药作用原理。二是通过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等国家科技专项,支持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研究、机制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中药共性技术研究,提高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支持开展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提升中医药技术装备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水平。

、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的主要目的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初步建立了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相互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了一批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若干措施》提出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力争通过工程实施,培养和造就一批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拔尖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基本满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岐黄工程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平台建设计划。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在职在岗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构建高层次人才梯队,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包括岐黄学者、中医药创新团队、青年岐黄学者、中医药优秀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及中药、中医护理、中医药康复、中医药管理等骨干人才。 

基层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面向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培养一批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才,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提升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就近接受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包括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等。

人才平台建设计划,主要依托现有的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推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包括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中医药重点学科、传承工作室等建设项目。

、促进中药质量提升有哪些重要举措?

中药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中药质量呈现出逐年提升、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若干措施》提出开展“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建设,结合当前中药质量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针对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强化源头管理、全程管理、协同管理,凝聚各部门职能优势,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一是加快中药材种业发展,支持中药种质资源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良种繁育水平提升,加快优质种子种苗大规模推广应用;通过提升中药资源监测能力,进一步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保障。二是促进中药材科学规范种植,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基地,构建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进一步规范中药材田间管理,优化生产布局,加强供应保障,促进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三是深化对中药炮制理论技术挖掘,通过建设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优化饮片标准规范,进一步阐释中药炮制机理,加强质量保障,更好保障临床疗效。四是对中成药开展从安全性、质量标准、生产工业、疗效等多个纬度的综合评价,进一步促进中成药精准用药。

、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有什么考虑、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事业同样需要筑牢文化根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若干措施》明确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有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开展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研究,挖掘阐释并推广普及名医名家、医籍名方等中医药文化经典元素;二是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体验场馆、知识角,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打造中医药文化精品,支持创作高质量的中医药图书、纪录片、影视剧以及各类新媒体产品,打造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文化节目和中医药动漫产品,提升文化影响力;四是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持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搭建中医药文化展示的高水平窗口。


相关链接:第四师可克达拉市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若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