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发布:2025-03-2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编审:办公室  浏览量:52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毛细血管,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面对数字化转型机遇、利益格局调整挑战、群众需求升级压力叠加的新形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要以系统性、整体性思维重构治理逻辑,既要传承传统智慧,又要运用现代治理理念,在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等方面形成突破,真正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责任网格化是治理的基础支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在于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以责任到底、覆盖到边的刚性约束筑牢制度根基。到底指治理责任的纵向贯通,通过清单式分解、穿透式传导,破除传统治理中层层衰减、责任悬浮等结构性梗阻,将治理任务逐级压实至县、乡、村,确保政策指令如同毛细血管中的氧气能够直达基层组织的末梢神经,构建起环环相扣的责任齿轮传动体系。到边聚焦治理边界的横向延展,强调以跨界协同治理理念重构治理格局,打破部门壁垒与职能分割困境,在矛盾调处、民生服务、应急管理等场景中构建跨领域治理共同体,特别是在治理边界的模糊地带建立首接责任制兜底保障机制,最终形成责任无盲区、协作无缝隙的立体化治理网格。

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是激活治理效能的核心路径,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方法论。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群众的问题清单实质就是治理主体的责任清单。要建立常态化的问题发现机制,安装问题雷达,通过基层干部下沉走访、数字平台民意收集、议事协商渠道拓展等多元方式,精准识别群众急难愁盼。坚持问题导向,本质是以求解思维破除治理梗阻,通过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递进,推动治理体系迭代升级,特别是要从个性问题中总结治理规律,推动解决一件事办好一类事升华,实现治理模式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预防转变。此外,基层治理要突破头痛医头的惯性局限,以问题导向为牵引构建全链条的闭环管理体系,将阶段性治理成果转化为长效性制度供给,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推动制度创新。当前,数字化转型为问题导向型治理注入了新动能,城市大脑、智慧社区等平台为实时感知群众诉求、智能分析问题趋势提供了新途径新渠道,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治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型,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元主体共谱的交响乐。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着力打造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基层干部队伍,也要统筹整合群众、社会组织、志愿团体等治理力量,将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作战,建立多元共治的治理生态。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本质上是治理主体从单一权威主导向多元协同发力的深刻变革。实践中,无论是矛盾纠纷化解还是公共事务决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都是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通过制度设计,让各类主体从治理场域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既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诠释,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的必由之路。

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必须保持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持续深化对基层治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推动治理举措系统协同、集成发力。注重建立长效体制机制,将基层探索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模式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激发多元主体效能,不断创新治理理念,推动治理范式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以更加科学、高效、民主的方式回应治理现代化挑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