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国际社会眼中的中共二十大
发布:2022-10-28 来源:新华社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7877 

●新华社记者 郝薇薇 张远

中共二十大开幕前,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和《印度快报》网站不约而同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共二十大,为什么国际社会热切期待这一盛事?

约2500名中外记者采访报道开幕会盛况,路透社、塔斯社、彭博新闻社等国际媒体持续跟踪报道,巴基斯坦8家主流媒体同时推出中共二十大专刊……从一封封发往北京的贺电贺信,到一篇篇聚焦中国的解读文章;从一份份酝酿之中的投资中国新计划,到一场场正在筹备的中共二十大学术对话会……金秋十月的这场中国盛会,不但刷屏了中国人的“朋友圈”,更在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中国热”。

今日之中国,在人类发展进步和世界格局演进的坐标系下思索方位、谋划方略、宣示抉择,中共二十大将如何被历史标注?

政党责任之维度:“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在数千件展品中,每一件展品就像一块马赛克瓷砖,共同拼贴出一个繁荣昌盛之国的亮丽图景,而这个国家如今正准备勾画出下一个飞跃高度。”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后,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副总编鲁斯兰·肯扎耶夫在关于中共二十大的报道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新时代十年创造的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外观察家走进中国、解码中国。不久前,墨西哥电视六台记者弗朗西斯·马丁内斯在中国展开了一段“发现的旅程”,希望“像当年埃德加·斯诺在延安一样,探寻真实的中国”。所见所闻让她更加确信:“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中国,拥有超过9600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这是政治光谱中前所未有的现象。”

有外国学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西方政党政治面临种种困境之时,中国共产党却展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大韧性,能够破解超大规模共同体的治理难题、团结带领人民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不断前行?

中共就二十大相关工作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参与大会报告征求意见人数超过4700人;2296名大会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分团讨论,密切联系党员群众……观察中国共产党的运行机制,巴西“其他声音”网站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共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以及让中国社会绝大多数杰出人士加入的吸引力,这是其他任何政治组织都难以企及的优势。

明确党的中心任务,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作出重点部署,阐明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共二十大清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确立长期愿景并为之付诸行动”的执政逻辑。美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员萨瓦尔·卡什梅里说:“中共制定政策规划着眼长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续性。事实证明,这卓有成效。”在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奥看来,严格执行发展计划和改革方案,确保每一项计划、每一份方案都得到贯彻落实,正是中国共产党“与众不同之处”。

有万众一心的凝聚力、笃行不怠的行动力,也有自我革命的大勇气、守正创新的大智慧。

“中国人民逐梦征程上的真正领路人”“具有领导巨大多样性的能力”“不断适应人民的需要和世界的现实”“对党内治理高度重视”“有严格的选人制度,这是确保中国进步的基础之一”……中共二十大打开了一扇新窗,丰富着世界的“中共印象”。国际上,一个共识愈发强烈:正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守的理想信念、所展现的治理能力、所秉持的政治品格,使其在全球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为各国政党建设和世界政党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民族复兴之维度:“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共二十大开幕第二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广西代表团,同大家一起讨论二十大报告。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讲起当年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短短几十年,沧桑巨变,朴素的梦想早已成为平常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现代化迟到国”向“世界现代化增长极”的大跃迁。

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推进。面向全国人民、面向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绘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走访中国多地并目睹中国式现代化在“在最偏远地区结出的硕果”后,法国国际问题专家布鲁诺·吉格感慨:“中国为西方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推动他们反思自己的既有观点,比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好的治理’。我发现,对于这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问题,中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世界近代以来,现代化是强国富民的必然途径、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将中国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置于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坐标中,更能发现其之于文明与进步的重大意义。

迄今,人类开始现代化探索已有两个多世纪,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庞大人口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肯尼亚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如是说。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现代化难题、课题:如何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如何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如何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提升发展水平、实现发展赶超?……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世界得到了启迪。

“世界正在出现巨大的收入差距……各国都需要为更加公平的财富分配而努力。”在秘鲁学者卡洛斯·阿基诺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7.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树立了典范,而其促进共同富裕的努力“值得每个国家借鉴”。

世界变局之维度:“共行天下大道”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10年前。2012年1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习近平总书记同来自16个国家的20位外国专家座谈。这场座谈会上,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听到了一个“新表达”——“命运共同体”。

10年来,麦启安目睹了中国倡建亚投行、助力全球抗疫、支持联合国事业等一系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努力,也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大背景下更深刻理解了中国理念的前瞻性和时代意义:“这是为应对共同的全球性挑战提供持久和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唯一途径。”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词。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并郑重宣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时代之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抉择牵动着全球的目光、世界的未来。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一郑重宣示给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克里斯托弗·穆茨万古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来,中国的成功基于国际合作,而不是剥削弱者。

“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这份责任担当让新加坡学者顾清扬对“中国贡献”有着更大期待。他说,中国已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扶贫开发、绿色发展等全球议题上作出重大贡献,未来会更加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期盼。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超大规模市场,“全球供应链的交汇点”……中国宛若一个巨大磁铁,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个人加入到发展与合作的大事业中来,在世界上形成了与集团政治、阵营对抗迥然不同的风景。

10月23日中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刚刚在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亲切见面。“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一番恳切之言,道出新时代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行动遵循和基本逻辑。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面对世界新现实,中国展现出因势而谋的智慧、勇于担当的气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海外观察家敏锐发现,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外交新理念新倡议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

“在新冠大流行、战争、发达国家的不理性态度和气候紧急状况造成的不稳定形势的背景下,中国的这一提议就像一场及时雨。”多米尼加共和国科学院院士爱德华多·克林格在题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的文章中写道。作为经济学家,克林格认为,全球发展倡议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巨大助力不言自明,这一倡议将“促进全球均衡、协调和包容性增长”。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不久前,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驻留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路过”中国上空时拍摄了一组中国照片并发在社交媒体上,正在学习中文的她配上了这样一段中国古文。

天下一家,命运与共。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将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