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早晨,天刚微亮,哈密市羽丰特色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就热闹起来了。7万只鹌鹑的“早餐时间”到了,合作社负责人、十三师红星一场七连职工王周瑜熟练地检查喂食设备,观察鹌鹑的精神状态,指尖划过温热的鹌鹑蛋,脸上满是欣慰。谁能想到,这位“鹌鹑专家”曾经因不懂技术,差点让辛苦发展的养殖业毁于一旦。
2002年,25岁的王周瑜从安徽老家来到红星一场,种了25亩葡萄地。
“隔行如隔山,由于我不懂技术,缺乏管理经验,那些年基本没赚钱。”王周瑜说。
“我琢磨着可以从安徽老家引进鹌鹑进行养殖,一方面能解决葡萄地的肥料少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增加些收入。”经过多次考察市场后,王周瑜发现鹌鹑养殖周期短、见效快,而且市场需求稳定。2004年,他多方筹集资金,开始建禽舍,引进了5000只鹌鹑苗,成为十三师第一个规模化养鹌鹑的人。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刚开始,我连基本的温度都控制不好。”王周瑜苦笑着说。由于缺乏经验,养殖棚内温度过高,鹌鹑苗到家仅一个星期就死了3000只,损失1万多元。这给了他当头一棒——发展养殖业看似简单,实则技术含量一点也不低。
“别人能养好,我一定也能养好!”怀着这样的信念,王周瑜并没有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气馁,养殖鹌鹑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他补进了一批鹌鹑苗,并通过向疆外的养殖户请教,专心学习养殖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反复摸索,王周瑜逐渐掌握了养殖鹌鹑的温度控制、疾病防治、饲料配比等关键技术。在鹌鹑育雏期的20多天里,他和妻子索性把家“搬”到了禽舍,用心养殖鹌鹑。经过不懈努力,2005年,王周瑜养殖的2万只鹌鹑进入产蛋期,所产的鹌鹑蛋因品相好、口感佳,一推向市场便被抢购一空。
“一只鹌鹑从出壳到产蛋只要40多天,产蛋期可达1年。鹌鹑蛋是‘金蛋’,能赚钱,不再产蛋的鹌鹑可以卖钱,而且鹌鹑的粪便也能卖给种植户当作肥料。”聊起鹌鹑,王周瑜说得头头是道。
2012年,随着技术日益成熟,王周瑜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牵头成立了哈密市羽丰特色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门饲养鹌鹑和鸡鸭。该合作社目前有社员50人,都是红星一场七连的职工群众。组团发展较好解决了职工群众从事禽类养殖“提篮小卖”闯市场的难题,如今,合作社生产的鹌鹑蛋,已经基本覆盖整个哈密市的市场。
“合作社可以让职工群众抱起团来规模化养殖,统一销售,也可以利用农闲时间与一些用工单位洽谈,让社员不管在农忙、农闲时,都有活可干、有钱可挣,拓宽职工群众的增收渠道。”王周瑜说。
从“门外汉”到“多面手”,王周瑜用20多年的时间闯出了一条特色养殖致富路。今年,他还购买了孵化设备,打算自己孵化鹌鹑苗。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发展养殖业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一定要科学养殖、绿色发展。”王周瑜望着眼前的鹌鹑,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