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沿着五师八十三团六连蜿蜒的林间小路,记者驱车前往小曹生态散养沙枣鸡养殖园。尚未抵达园区,记者就听见一阵清脆嘹亮的鸡鸣声,与偶尔传来的几声鹅叫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充满力量的“林下交响曲”。
循声走进这片占地40多亩的沙枣林,眼前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阳光透过沙枣树浓密的枝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成群的土鸡或低头啄食林间的草籽、虫子,或扑腾着翅膀在树干间悠闲踱步;几只白鹅迈着稳健的步伐穿梭在林中,偶尔伸长脖子警惕地环顾四周,就像园区里的“巡逻卫士”。
“来,尝尝咱这‘沙枣鸡’下的蛋,味道和普通的鸡蛋不一样!”听到动静,养殖园负责人曹浩军从屋里迎了出来,手里端着一盘刚煮好的鸡蛋。
曹浩军是该团六连职工,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身上还散发着林间泥土的气息——这是他常年在林下忙碌留下的“印记”。
热情地递过鸡蛋后,曹浩军随手从身旁的鸡棚里抱起一只“沙枣鸡”,掂量了一下笑着说:“林下养鸡,好处太多了,既省成本又能保证品质。”
曹浩军告诉记者,八十三团六连地处荒漠边缘,多年前为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连队种下了大片沙枣树。但在2022年之前,该连450多亩沙枣林只产生了生态效益,没有产生经济效益,职工群众只能看着沙枣年年挂满枝头,却“守着资源没收益”。
转机出现在2022年。当时,六连党支部为了拓宽职工群众的增收渠道,多次组织连队“两委”成员前往周边团场和乡镇考察学习,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林下经济”上。
“咱们有现成的沙枣林,空气好、空间大,特别适合发展养殖业,既能让闲置林地‘活’起来,又能让职工群众多一份收入,这是件‘双赢’的事!”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张斌海回忆道。
得知连队的规划后,曹浩军第一时间报了名。他在沙枣林下散养家禽,成为连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刚开始我啥也不懂,连鸡的品种都分不清。连队党支部帮我联系了农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选种、防疫、搭配饲料,我才慢慢摸清了门道。”曹浩军说,在技术人员的建议下,他不仅养了鸡,还尝试养了鸭、鹅和红嘴雁,实行“分品种、分区域”养殖——不同家禽在林间划定专属活动区,既避免了品种间的疾病传播,又能充分利用林间资源,提高存活率。
“沙枣既是鸡的天然食物,也是最好的‘饲料添加剂’。”曹浩军指着枝头挂满的淡黄色沙枣介绍,每到沙枣成熟的季节,林间掉落的沙枣能满足鸡群一半的食物需求,再搭配少量玉米、豆粕,既节省了饲料成本,又让鸡肉自带淡淡的沙枣清香。更重要的是,鸡粪不用专门清理,自然发酵后就是沙枣树的“天然肥料”。这不仅能让沙枣树结更多果,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实现“鸡养林、林护鸡”良性循环发展。
除了发挥生态养殖优势,曹浩军还琢磨出“体验式营销”的思路。他在养殖园里专门开辟了一片“捡蛋区”,顾客可以走进林间捡拾新鲜的鸡蛋、鸭蛋,享受田园乐趣。
“很多顾客都说,自己捡的蛋吃着更香。”曹浩军笑着说,这种互动式的体验,不仅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还让养殖园收获了不少“回头客”。
如今,曹浩军的“沙枣鸡”和禽蛋根本不愁卖,即便售价高,产品依旧供不应求,常有周边团场和乡镇甚至克拉玛依市、奎屯市的顾客慕名而来。今年春节,他进一步打响了品牌,注册了专属产品商标,为自家特色家禽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目前养殖园里有土鸡4800多只、鹅1300多只、红嘴雁300多只,加上禽蛋的收入,全年纯收入15万元左右!”说起收入,曹浩军脸上满是自豪。
夕阳西下,记者离开小曹生态散养沙枣鸡养殖园时,林间的鸡鸣声依旧清脆。曹浩军忙着给鸡群投喂最后一次饲料,他的身影在沙枣林的光影中忙碌着,身后是挂满枝头的沙枣和成群的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