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十四师皮山农场的“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室里,在专职人民调解员穆凯热姆·玉荪的见证下,一对中年夫妻握手言和,一起原本“剑拔弩张”的家庭纠纷就此画上了句号。看到这样的场景,穆凯热姆·玉荪开心地说:“这就是我当人民调解员的初衷。”
穆凯热姆·玉荪出生在皮山农场五连一个和睦的家庭里,自小就常见父母有商有量、互相扶持的场景,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她学会了关心关爱他人和尊重理解他人。
一天,穆凯热姆·玉荪无意中看见一名调解员在调解邻里纠纷的场景,这让她对调解员的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原本吵得不可开交的两个人,竟然在调解员的调解下和好了。”穆凯热姆·玉荪说。之后,她一直默默关注着调解员的工作,并萌生了当一名调解员,帮助家乡的职工群众调解矛盾纠纷的想法。
大学毕业后,穆凯热姆·玉荪从上海回到家乡,并在2023年成了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
为了当好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穆凯热姆·玉荪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无论是调解技巧的专业课程,还是人际关系沟通的讲座,她都认真学习,做好笔记。每天晚上,穆凯热姆·玉荪都会在脑海里模拟各类调解场景,锻炼她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她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请教学习,汲取更多调解经验。
如今,穆凯热姆·玉荪已成为一名优秀的专职人民调解员。
令穆凯热姆·玉荪印象深刻的,是她上岗后调解的第一起矛盾纠纷。
当事人艾江(化名)是皮山农场的一名红枣种植户,于2016年年底将价值超过6万元的红枣卖给朋友塔力(化名)。当时,塔力以资金不足为由,只支付了部分款项,并表示等资金充足后,再给艾江支付剩余的1.8万元。由于是口头承诺,双方当时未留下任何书面凭证。
2017年到2023年,艾江向塔力多次索要欠款,但仍有7500元未收回。
艾江只好来到“昆仑山下古丽花”人民调解室寻求帮助,接待他的正是穆凯热姆·玉荪。
看着艾江难过的样子,穆凯热姆·玉荪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把欠款要回来。
由于没有书面合同,穆凯热姆·玉荪花了一周时间,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梭在连队的红枣地间,调取2人历年的农资采购记录信息,向连队12户种植户核实情况,用23份间接证据一点点“拼凑”出事实链条。与此同时,她还给塔力打了20多个电话,讲解法律知识。
在穆凯热姆·玉荪的不懈努力下,塔力同意还款,但表示要分期还。之后的每次还款,穆凯热姆·玉荪都会坚持在欠款到账后给双方发消息,确保无误。2024年10月,当最后一笔欠款汇入艾江的账户后,8年的买卖合同纠纷终于解决了。面对艾江的感激,穆凯热姆·玉荪只说了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
穆凯热姆·玉荪告诉记者,近年来,除了买卖合同纠纷外,她常遇到的是婚姻家庭纠纷,“这是让我棘手的一类纠纷,它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其实婚姻家庭纠纷大多是夫妻双方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了争吵,如不及时化解,有的甚至会走向分手的结局。我们的工作就是及时介入调解,不使矛盾激化。当双方情绪稳定下来后,很多矛盾纠纷就容易消解。”穆凯热姆·玉荪说。
“调解员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意义重大。每一次调解成功,都能让一个家庭重归和睦,让一个社区更加和谐。”穆凯热姆·玉荪说,“今后,我会继续为十四师昆玉市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