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师七十七团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团场建设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一)建设地点
第四师七十七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主要覆盖七十七团1连、2连、3连、4连、5连、6连、8连、9连、10连等9个连队及创锦天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耕地,涉及面积17.97万亩。
(二)建设内容与规模
1.建设内容
(1)建立七十七团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参考更新后的秸秆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认真完成年度秸秆资源台账,掌握本团农作物秸秆的产生量、还田量、离田利用量等数据,确保兵、师、团三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的搭建。
(2)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结合七十七团实际,建立配套的宣传政策、补助政策、约束政策等管理机制,与农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沟通协调,制定出本团合理的秸秆收购价格,对农户收集秸秆、中介组织收购秸秆、企业利用秸秆等进行直接补贴,对达到规模的市场主体收储运环节进行补助,对本团发展畜牧业养殖,购买秸秆做半干青贮、氨化、微贮的养殖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补助。
(3)逐步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以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市场化、产业化为主线,以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依托,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本投入秸秆收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促进秸秆转化利用增值,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4)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七十七团党委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以提高团场秸秆综合利用率为抓手,一方面以秸秆还田肥料化、饲料化的利用领域,大力推广油菜秸秆粉碎还田免耕技术、马铃薯秸秆粉碎翻埋技术、小麦秸秆半量还田免耕技术。另一方面以小麦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半干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
(5)加强培训宣传。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培训宣传工作,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实用技术推广和操作人员培训,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公示栏等宣传媒体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宣传及先进的技术模式、示范区建设等进行宣传报道。
2.建设规模
2021年,第四师七十七团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约17.97万亩,预计年秸秆总量9.46万吨。目前全团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经纪人22位,建设临时秸秆收储场所5个(13000㎡),固定的秸秆收储厂房1所(6000㎡),收储秸秆能力6.3万吨。全团现有捆草机36台。
(三)建设期
项目建设位于第四师七十七团9个农业生产连队和七十七团创锦天牧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七十七团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利于项目的投资和建设,项目各项建设条件具备,项目建设期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建设期限为1年。
(四)项目补偿制度、资金概算
项目总投资274万元,全部为国家财政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七十七团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种植户;秸秆收储运、加工利用的本团市场主体;用于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研发、调研、宣传等补助。
二、现状情况及工作基础
第四师七十七团位于伊犁的昭苏盆地,属高寒半湿润冷凉气候类型,潮湿多雨,耕地土壤主要是以黑钙土和粟钙土,特克斯河沿岸为沙性碱土,土壤肥沃。总耕地面积约21.89万亩,主要种植春小麦、春油菜、马铃薯等作物,每年产生的秸秆量约在9.46万余吨,秸秆资源丰富,团场现有免耕机74台,翻转犁21台,拖拉机90台,旋耕机3台,捆草机36台。依托农机合作社和企业,计划后期新增捆草机5台,最大限度保障团场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团场秸秆收储运主体5个,临时收储面积13000㎡,固定收储场所6000㎡,收储能力6.3万吨。七十七团农业农村部门立足长远,为发挥区域优势,从源头上防止秸秆资源浪费和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积极探索秸秆机械化回收技术,建立完善收储运体系;围绕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以及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升团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
三、实施条件
(一)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项目实施后,有以下重要意义:
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为绿色环保型产业,符合国家提倡的资源利用和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2.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秸秆、荒草焚烧造成的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问题,又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从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3.农作物秸秆是畜牧业发展主要饲料资源,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减轻了本团草畜矛盾;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牲畜,秸秆过腹还田,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
4.将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及养殖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促进团场经济发展,维护连队环境卫生及社会稳定搭建平台。
5.该项目符合团场经济发展需要,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可以增加种植户的收入。小麦、油菜、马铃薯是七十七团职工主要农业经济收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补贴资金的发放,可大大激发职工群众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目前,全团小麦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比去年就多了2.5万亩。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七十七团粮食产业的发展、职工增收、团场增效、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型农业化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2.可以优化团场农业种植结构,推动作物区域布局的需要。随着国家对粮食作物扶持力度的加大,职工群众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提高,油菜、马铃薯、蚕豆等倒茬作物提供了优质的生产环境,优化团场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3.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一是自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近三年七十七团的化肥用量明显递减,据统计,2015年化肥每亩用量40-45公斤,目前化肥每亩用量为25-35公斤,化肥用量明显减少10-15公斤/亩。根据2015年和2017年两年在66团土壤化验数据比较可看出:2015年全团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9.7%,碱解氮为93.2pdm,有效磷为12.4pdm,速效钾为420pdm; 2017年全团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21.2%,碱解氮为103.45pdm,有效磷为14.9pdm,速效钾为535pdm,土壤疏松度明显提高。全团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增加1.5%,其中8连最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3.5%。二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了根系的吸收活动。三是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农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化学能,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秸秆还田可以增强各种微生物的活性。
4.秸秆还田可以增产、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了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涵养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小麦秸秆还田后,近五年七十七团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增产率提高3-8%,减少了化肥的投入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秸秆还田有效解决了秸秆乱堆乱放现象,杜绝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四、项目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建设目标
发挥区域优势,从源头上防止秸秆资源浪费和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积极探索秸秆机械化回收技术,建立完善收储运体系;做好秸秆资源台账建设,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的结构和方式;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扶持培育秸秆还田、收储运、加工利用市场主体,围绕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升秸秆利用水平和效益,促进职工群众节本增效、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
(二)重点任务
1.制定本年度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2.做好团场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参考更新后的秸秆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认真完成年度秸秆资源台账,掌握本团农作物秸秆的产生量、还田量、离田利用量等数据。
3.结合本团实际,形成一套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与落实机制,明确本团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方向和补贴标准。
4.形成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与技术清单。
5.加强示范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重点突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凸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亮点,营造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浓厚氛围,广泛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6.确保本年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五、具体实施内容
(一)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为第四师七十七团符合条件并纳入补助对象的从事秸秆收储运的农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全团本年度种植小麦、油菜、马铃薯秸秆还田的职工群众;用于团场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和宣传活动开支等。
(二)实施内容
全团耕地总面积21.89万亩,其中小麦面积152140.96亩、油菜21487.44亩、马铃薯6037亩,对以上三种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行补助。
(三)资金使用
秸秆综合利用实施资金补助工作分别由团、连负责核实、汇总,逐级上报。七十七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行先申报后补助制度,经团场审核发放。
七十七团经发办、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要把秸秆还田和离田作业措施落实到农户和地块,并对工作进行指导,及时组织人员加强对秸秆翻耕还田和离田的面积核实工作,连队按要求提供申请秸秆还田和离田补助所需的材料(包括补助汇总表、面积明细表、秸秆还田补助公示照片及还田前后对比核实照片等相关证明材料),团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对本区域上报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真实性、准确性核查,并经农户、经办人和主要负责人签字。对确定享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补助政策的补助对象,必须在所在连队公示5天。公示后无异议的,相关材料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同时各备案留存一份。
(四)实施进度
根据连队上报的材料,团场经发办会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团财政所等相关部门负责对申报的补助、项目进行评估、确认、核实,并及时将补助资金发放到符合条件的种植职工及市场主体、农业企业手中。
六、资金概算、用途、筹措及支出
第四师七十七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274万元,资金筹措主要为兵团2021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项目补助方向具体如下:
(一)秸秆还田作业补助
1.小麦秸秆半量翻埋和实施免耕还田作业补助。一类是小麦秸秆留茬25厘米,翻埋作业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达到待播状态;二类是实施免耕小麦秸秆留茬25厘米,并深松后,每亩给予补助13元/亩。
2.油菜秸秆全量翻埋还田和免耕全量粉碎作业补助。一类是油菜秸秆翻埋作业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达到待播状态;二类是实施免耕地的油菜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作业,并深松后,给予补助25元/亩。
3.马铃薯秸秆联合整地碎混还田作业补助。马铃薯秸秆翻埋作业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并整地达到待播状态,给予补助23元/亩。
(二)秸秆离田利用补助
1.对从事小麦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开发的企业,小麦秸秆收购的团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补助。一是与本团农作物生产主体签订农作物秸秆收购合同5万亩以上,实际收购数量以结算凭证为依据;二是固定的秸秆收储运场所彩钢棚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三是本经营主体有配套的秸秆打捆设备购置:搂草机、捆草机、秸秆粉碎机、秸秆码垛机,同时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经实地评估给予3万元的补助。
2.对实施小麦、油菜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本团职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养殖场)进行补助。对本团养殖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将秸秆进行半干青贮、微贮、氨化,每微贮100立方米秸秆,经实地评估给予补助100元/100立方米。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宣传活动及先进的技术模式研究、示范区建设等补助54130.52元。其中办公经费10130.52元,差旅费8000元,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用车租赁费10000元,宣传广告牌、横幅、宣传资料等26000元。
七、进度安排
(一)方案编制阶段(2021年1月-4月前):按要求完成本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和台账建立。
(二)宣传动员阶段(2021年4月-7月):利用横幅、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体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活动。
(三)组织实施阶段(2021年8月-10月):根据项目实施方案有序推动建设内容落实。
(四)验收总结阶段(2021年10-11月):提交团场年度建设工作报告,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与落实机制,年度团场区域主推技术、典型模式。完成项目实施自评估工作,向师市农业农村局提交绩效报告。
八、项目预期效益
(一)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可向七十七团养殖业合作社、企业提供饲料3400吨,缓解了牧业养殖草畜矛盾的问题,达到了职工创收的目的。可向七十七团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提供1800吨农作物秸秆,平均每户职工按80亩地计算,小麦每亩秸秆价格50元,每户可增加收入4000元。
(二)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较好社会效益:一是减少了化肥的用量。据统计,七十七团2015年化肥每亩用量40-45公斤,现化肥每亩用量为25-35公斤,化肥使用量减少了25-37.5%。二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据统计,2015年农药使用量98.21吨,2019年农药使用量为70.84吨,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7.9%,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三是增加了就业机会。职工群众可直接参与秸秆收储、运输等环节,建立秸秆收储点,实现不离乡、不离土致富开辟就业新路,极大拉动职工就业。四是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实现了大量农作物秸秆收集利用,解决秸秆资源浪费,减少秸秆焚烧、碳减排等问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三)生态效益
在团场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实现秸秆回收--饲料化利用--畜禽粪便还田的良性循环利用,为解决农作物秸秆利用难题提供一条可行之路,彻底革除秸秆焚烧陋习,同时,回收大量农牧业生产废弃物,变废为宝,有力改善了团场生态环境。秸秆直接还田,既能改善土壤养分供给状况,又具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秸秆直接在土壤中分解,新鲜腐殖质在土壤中形成,它随即与土粒结合,促进土粒团聚,避免秸秆腐熟后在施用时,腐殖质可能因干燥变质而降低其活性。有力改善了耕地环境,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团场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做到人员、办公地点、经费、职责、通讯、交通工具“六落实”。坚持春耕、秋收期间全天候值班制度,切实履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注重信息调度
做好本团秸秆综合利用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倒排工期,建立台账,确保按照兵、师有关要求进行项目建设及支出资金,并安排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专人负责信息调度工作,每月将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拨付进度报兵团农业农村局和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措施予以说明。
(三)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加大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团广播、微信平台要开辟专栏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有关政策。通过包片包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取发放资料、宣传横幅、举办讲座、现场指导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地头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让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认识形成共识。通过技术培训解决群众在实施中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使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为。
(四)规模示范,典型引路
团场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田,落实好示范任务。对示范区建设目标、实施规模、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等提出具体要求。在示范田建设中,特别注意应用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技术实现免耕作物高产的成功典型进行总结,并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及做法及时在全团推广,使示范区的技术展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实来教育说服广大职工群众自觉投入到秸秆综合利用的生产实践中去。
(五)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团场各连队要健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长效监管机制,明确连级秸秆翻耕还田和禁烧巡查工作。团经发办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补助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发现种植户弄虚作假或露天焚烧秸秆的,取消补助资格,并按相关规定处理。
附件:
1.七十七团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内容一览表
2. 2021年77团职工秸秆综合利用验收表
3. 2021年77团收贮企业秸秆综合利用验收表
第四师七十七团
2021年4月
电子版: 第四师七十七团2021年度农作物秸秆利用方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