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十七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

2023六十七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有效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一)建设地点

第四师六十七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主要覆盖六十七团12农牧连队及伊犁河南岸扬水灌区,涉及面积21.3955亩。

(二)建设内容与规模

1.建设内容

1)做好监测评价和六十七团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将676连作为玉米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位,对玉米的草谷比、可收集系数进行调查测算,对玉米的秸秆还田效果监测与评价,认真完成年度秸秆资源台账,掌握本团农作物秸秆的产生量、还田量、离田利用量等数据,通过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系统完成本团秸秆产生与利用数据上报,确保兵、师、团三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的搭建

2)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一是制定合理收购价格。结合六十七团实际,建立配套的宣传政策、补助政策、约束政策等管理机制,与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沟通协调,制定出本团合理的秸秆收购价格。二是制定合理补贴对象及补贴范围。对农户秸秆还田进行直接补贴;对本团发展畜牧业养殖的养殖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青(黄)贮、微贮进行补助;对达到规模的市场主体收储运环节进行补助其他各类费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宣传和聘请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负责还田监测技术等服务费。

3)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六十七团党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以提高团场秸秆综合利用率为抓手以秸秆还田肥料化、饲料化的利用领域,大力推广冬小麦秸秆半量还田免耕技术。以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积极推广青贮、颗粒等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4加强培训宣传。充分利用公示栏、横幅、标语、微信及农闲时间科技培训等渠道宣传解读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政策、技术、典型利用模式和成功经验做法使广大职工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连队两委准确理解、掌握相关政策和技术等做到用政策引导、用技术指导、用示范带动、用效益吸引营造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

2.建设规模

2023年,第四师六十七团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各类农作物面积21.3955亩,全团现有捆草机13预计年秸秆可收集总量16.04万余吨。目前全团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经济人11建设固定秸秆收储场所1个(3928.8平方米),固定的秸秆收储厂房4所(6000),收储秸秆能力9.4万吨。

(三)建设期

项目建设位于第四师六十七团12个农业生产连队及伊犁河南岸扬水灌区作为边境一线农牧业大团,六十七团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各项建设条件具备。项目建设期为20231-202312月,建设期限为1年。

(四)项目补偿和资金概算。

项目补助资金291万元全部为国家财政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六十七团秸秆综合利用的种植户;以秸秆做青(黄)贮在本团从事畜牧业养殖的养殖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购买颗粒机、膨化机、揉丝机等机械的养殖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对达到规模的市场主体收储运环节进行补助;新建秸秆收储点一个;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宣传和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负责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玉米草谷比及收集系数调查测算等技术的服务费。

二、现状情况及工作基础

第四师六十七团属于大陆性北温带半荒漠气候区。平均海拔500-1100米,全年无霜期130—199天,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943.5小时,年平均气温9.3℃,≥10℃的有效积温340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225.7mm,灌溉水资源充足,地表水主要有伊犁河水、洪海沟水、伊犁河南岸大渠水,地下水资源丰富,耕地土壤主要以灰钙土为主。团场现有连队12个,耕地23.7万亩,此次项目补贴耕地面积为21.3955补贴耕地全部为滴灌灌溉。六十七团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量约在13.04万余吨,秸秆资源丰富,团场现有翻转犁80拖拉机842旋耕机80捆草机13、秸秆粉碎机18。依托农机合作社,计划后期新增捆草机5台,最大限度保障团场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团场秸秆收储运主体4个,临时收储面积12000㎡,固定收储场所10000㎡,秸秆青黄储窖2.2万立方米,收储能力9.4万吨。六十七团立足长远,为发挥区域优势,从源头上防止秸秆资源浪费和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积极探索秸秆机械化回收技术,建立完善收储运体系;围绕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以及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升团场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

三、实施条件

(一)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项目实施后,有以下重要意义

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为绿色环保型产业,符合国家提倡的资源利用和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2.项目的实施既解决了秸秆、荒草焚烧造成的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问题,又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从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3.农作物秸秆是畜牧业发展主要饲料资源,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减轻了本团草畜矛盾;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牲畜,秸秆过腹还田,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

4.将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积极性及养殖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促进团场经济发展,维护连队环境卫生及社会稳定搭建平台。 

5.该项目符合团场经济发展需要,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二)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可以增加种植户的收入,小麦、玉米、棉花作为六十七团职工主要农业经济收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补贴资金的发放,可大大激发职工群众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目前,全团小麦种植面积7.24万亩、玉米的种植面积14.2、棉花种植面积1.3万亩、其他作物1.34万亩。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六十七团粮食产业的发展、职工增收、团场增效、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型农业化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2.可以优化团场农业种植结构,推动作物区域布局的需要。随着国家对粮食作物扶持力度的加大,职工群众种植小麦、玉米的积极性提高,倒茬作物提供了优质的生产环境,优化团场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3.秸秆还田可以增产、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了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涵养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据统计,2020年化肥每亩用量80-100公斤,目前化肥每亩用量为70-85公斤,化肥用量明显减少10-15公斤/亩。根据2020年和2022年两年土壤化验数据比较可看出:2020年全团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2.85mg/kg

,碱解氮为68.2mg/kg,有效磷为25.6mg/kg,速效钾为340mg/kg; 2022年全团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13.0%,碱解氮为71.7mg/kg,有效磷为30.5mg/kg,速效钾为359mg/kg土壤疏松度明显提高。秸秆还田后团场土壤有机质增长了1%。其中1连含量最高为14.95mg/kg近五年六十七团粮食作物平均单产增产率提高3-8%同时秸秆还田有效解决了秸秆乱堆乱放现象,杜绝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四、项目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建设目标

一是发挥区域优势,从源头上防止秸秆资源浪费和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积极探索秸秆机械化回收技术,培育壮大秸秆利用市场主体;二是做好秸秆资源台账建设,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的结构和方式;三是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扶持培育秸秆还田,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秸秆还田等技术,提升秸秆利用水平和效益,促进职工群众节本增效、提升耕地质量;四是确保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结构更加优化,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利用规模和途径不断扩大。

(二)重点任务

1.制定本年度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2.做好综合示范基地建设。选择小麦种植高产田、面积大、种植技术好的67团3连6斗条田作为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主要推广小麦高留茬深翻复播青贮玉米播种技术;选择团场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合作社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大、效益好的创锦洪海牧业、可克达拉海创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秸秆饲料综合利用展示基地;选择新建7连3916.7平方米存储场所,做为秸秆储存示范基地

3.加强团场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认真完成年度秸秆资源台账,做好秸秆资源台账数据采集、上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及时通过“农作物资源台账系统”完成本团秸秆产生与利用数据上报工作。

4.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与落实机制。将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科技项目申报相结合,在项目扶持、生态补偿、模式创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绿色考核制度,将其纳入连队年度绩效考核和环境整治考核、评选工作挂钩。

5.形成区域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与技术。一是推进秸秆还田技术,提升耕地质量。推广棉花、油葵、高粱、甜菜全量还田(收获后机械粉碎、深翻),小麦、玉米、水稻秸秆半量还田(小麦、玉米收获后保留地上25厘米秸秆剩余秸秆打捆,收贮做饲料)保护性耕作。二是推进秸秆变饲料养畜,减少粮食消耗。加快秸秆青(黄)贮、颗粒、膨化揉丝、微贮等技术产业化,促进秸秆饲料转化增值,提升秸秆在种养循环中的纽带作用,壮大秸综合利用业。二是做好玉米秸秆监测和评价工作。将本团3连6斗条田(经度:80.70491169、纬度:43.74636685)作为玉米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点位,对玉米草谷比、可收集系数进行调查测算。三是培育市场化主体。以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市场化、产业化为主线,对本团规范的收储组织、有固定的收储网点的可克达拉市洪海牧业有限公司、可克达拉市崔氏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可克达拉海创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疆绿地养殖专业合作社给予补助,推进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培育设备适用、技术先进的秸秆加工转化市场主体通过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进秸秆资源利用加工企业,使秸秆资源利用多元化。  

6.加强示范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作用,重点突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凸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亮点,营造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浓厚氛围,广泛利用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在兵团级以上媒体宣传1次以上。

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五、具体实施内容

(一)实施范围

项目实施范围为第四师六十七团符合条件并纳入补助对象的全团本年度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高粱、油葵、甜菜秸秆还田的种植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以秸秆做半干青(黄)贮在本团从事畜牧业养殖的养殖户(达到100标准畜以上,含100标准畜)、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宣传等补助;对达到规模的市场收储主体进行补助

(二)实施内容

全团耕地总面积21.3955万亩,对其中棉花1.1791万亩、小麦6.4368万亩、玉米13.2683万亩、油葵0.041万亩、高粱0.2644万亩、水稻0.1484万亩,甜菜0.0575万亩的秸秆综合利用进行补助。

(三)资金使用

秸秆综合利用实施资金补助工作分别由团、连负责核实、汇总并逐级上报。六十七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行先申报后补助制度,经团经济发展办公室、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审核发放。

六十七团经济发展办公室、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要把秸秆还田面积和秸秆变饲料养畜、青贮、饲草加工机械等数量工作落实到农户和地块,并对工作进行指导,及时组织人员加强对秸秆翻耕还田面积和秸秆变饲料养畜、青贮、饲草加工机械的数量核实,连队按要求收集并提供申请秸秆还田和秸秆变饲料养畜、青贮、饲草加工机械等各类补助所需的材料(包括补助汇总表、面积明细表、秸秆还田补助公示照片、发票等相关证明材料)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对本区域上报的各项统计数据进行真实性、准确性核查,并经农户、经办人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签字确定享受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补助政策的补助对象,必须在所在连队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后无异议的,相关材料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同时各备案留存一份。

(四)实施进度

根据连队上报的材料,团经济发展办公室会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团财政所等相关部门负责对申报的补助、项目进行评估、确认、核实,并及时将补助资金发放到符合条件的种植职工及农业生产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账户中。

六、资金概算、用途、筹措及支出

第四师六十七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资金291万元资金筹措主要为兵团2023年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项目补助方向具体如下:

(一)秸秆还田作业补助

棉花、甜菜秸秆全量粉碎,翻埋作业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达到待播状态,每亩均给予补助12/小麦、玉米、水稻、高粱、油葵秸秆留茬25厘米,翻埋作业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达到待播状态,每亩均给予补助8/甜菜翻埋作业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达到待播状态,每亩均给予补助8/,共计补助金额1761114

(二)秸秆变饲料养畜补助

对本团养殖户达到100标准畜的,经连队核实,购买或拉运储存秸秆作为饲料的按每标准畜0.4吨饲料计算,每吨按5元进行补助;合作社、养殖企业将秸秆购买或拉运储存秸秆作为饲料,经团经济发展办公室、纪委、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实地评估给予每吨按5元补助;合作社、养殖企业进行青(黄)贮秸秆,经团经济发展办公室、纪委、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实地评估给予10/补助,补助金额402774

(三)建设秸秆储存场所

在七连新建一个秸秆堆放场地(打水泥地坪)4051平方米,按120/平方米,共计补助金额486112元。

(四)宣传培训费

制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牌费用10000元。

(五)开展秸秆还田生态效应与评价;对区域主要农作物草谷比、可收集系数进行调查测算工作

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开展上述监测评价、调查计算工作并出具秸秆生态效应与评价及对区域主要农作物草谷比、秸秆可收集系数进行调查测算,提交总结报告,技术服务费250000元。

七、进度安排

(一)方案编制阶段(20231-7月前)按要求完成本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和台账建立。

(二)宣传动员阶段(20237月)利用横幅、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体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活动。

(三)组织实施阶段(20238-10月)根据项目实施方案有序推动建设内容落实。

(四)验收总结阶段(202310-11月)提交团场年度建设工作报告,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与落实机制,年度团场区域主推技术、典型模式。完成项目实施自评估工作,向师市农业农村局提交绩效报告。

八、项目预期效益

(一)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可向六十七团养殖业合作社提供饲料9.4余吨,缓解牧业养殖草畜矛盾的问题,达到职工创收的目的。平均每户职工按50亩地计算,小麦每亩秸秆价格110元,每户可增加收入5500元。玉米每亩秸秆价格80元,每户可增加收入4000元。

(二)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产生较好社会效益:一是减少化肥的用量。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了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涵养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据统计,六十七团2020年化肥每亩用量80-100公斤,现化肥每亩用量为65-85公斤,化肥使用量减少了15%二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由于冬前秸秆还田深翻,增了田间各种生物酶及有益菌的活性,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据统计,2020年农药使用量153.3吨,2022年农药使用量为121.2吨,农药使用量减少了20.7%三是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实现了大量农作物秸秆收集利用,解决秸秆资源浪费,减少秸秆焚烧、碳减排等问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三)生态效益

在团场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实现秸秆回收饲料化利用畜禽粪便还田的良性循环利用,为解决农作物秸秆利用难题提供一条可行之路,彻底禁止秸秆焚烧陋习,同时,回收大量农牧业生产废弃物,变废为宝,有力改善了团场生态环境。秸秆直接还田,既能改善土壤养分供给状况,又具有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秸秆直接在土壤中分解,新鲜腐殖质在土壤中形成,它随即与土粒结合,促进土粒团聚,避免秸秆腐熟后在施用时,腐殖质可能因干燥变质而降低其活性。有力改善了耕地环境,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团场成立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做到人员、办公地点、经费、职责、通讯、交通工具六落实。坚持春耕、秋收期间值班制度,切实履行职责,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注重信息调度

做好本团秸秆综合利用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工作,倒排工期,建立台账,确保按照兵、师有关要求进行项目建设及支出资金,并安排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专人负责信息调度工作,每月将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拨付进度报兵团农业农村局和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措施予以说明。

(三)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加大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团广播、微信平台要开辟专栏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有关政策。通过包片包户深入田间地头,采取发放资料、宣传横幅、举办讲座、现场指导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地头焚烧秸秆的危害性和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让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认识形成共识。通过技术培训解决群众在实施中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使秸秆综合利用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自觉行为。

(四)规模示范,典型引路

团场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基地,落实好示范任务。要对示范区建设目标、实施规模、建设内容及主要措施等提出具体要求。在示范基地建设中,应用秸秆粉碎深翻还田技术秸秆离田使用发展产业的成功典型进行总结,并将这些成功的经验及做法及时在全团推广,使示范区的技术展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实来教育说服广大职工群众自觉投入到秸秆综合利用的生产实践中去。

(五)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团场各连队要健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长效监管机制,明确连级秸秆翻耕还田和禁烧巡查工作。团经济发展办公室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补助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发现种植户弄虚作假或露天焚烧秸秆的,取消补助资格,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附件1

2023年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资金使用

汇总表

序号

项目

数量

金额(元)

备注

1

秸秆全量或高留茬还田、粉碎、深翻补贴

213955.81

1761114

棉花、油葵、甜菜按15/小麦、玉米、高粱、水稻按8/亩补贴

2

养殖户收储秸秆饲料补贴

30434.8

152174

12个连队、1个社区31930434.8秸秆按每吨5元补贴

3

养殖合作社及企业收储秸秆饲料及青黄贮补贴

青贮2110吨、秸秆7920

250600

秸秆按每吨5元补贴青贮按每吨10补贴

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宣传费用

4

10000

宣传牌

5

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玉米秸秆草谷比及可收集系数调查测算

 

250000

委托第三方开展秸秆生态效应与评价;区域主要农作物草谷比、可收集系数的调查并出具报告,技术服务费250000

6

建设秸秆饲料储存点

4051平方米

486112

7连建设3928.8平方米厚15cm水泥地坪,每平方米120

 

合计

 

29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