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绿色农业实现土地“减肥” 农业增效
从“大水大肥”到“精准滴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以土地“减肥”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等组合拳,实现化肥用量连续负增长,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近日,在临河区白脑包镇召滩村,洋宇合作社配肥站技术员手持检测仪蹲在玉米地里。“pH值7.2,氮含量18mg/kg……”随着数据实时上传,种植户杨宝林手机里同步收到定制施肥方案。“7年前改用测土配方肥,70亩地每年能省下1400元肥料钱,玉米亩产多收一百多斤,葵花每斤多卖2毛钱。”老杨翻着账本笑得合不拢嘴。
在洋宇合作社的数据中心,2000余个土壤样本构建起“数字地图”。理事长刘建义轻点鼠标:“每个地块的氮磷钾数据都在云端,春种秋收时系统自动匹配配方。肥料里添加的腐殖酸成分,让板结的土地重新‘呼吸’。”
临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数据显示:全区20家配肥站年服务面积超14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2%。2024年,全区有机肥施用量同比增长18%,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至35.36万亩农田,化肥使用量较基准年下降12.7%。
“测土配方就像给土地做体检。”高级农艺师张艳展示对比数据:“传统施肥地块氮利用效率不足30%,而配方施肥区可提升至45%。更直观的变化在田间——施用有机肥的地块蚯蚓密度增加3倍,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5个百分点。”
今年,临河区将继续推广缓控释肥、生物炭基肥等8类新型肥料,新建水肥一体化智能示范基地10个。“我们正探索‘政府+企业+农户’联动机制,让绿色种植技术像手机APP一样便捷可及。”张艳介绍,通过补贴引导,预计年内有机肥使用覆盖率将突破60%。
从“经验种地”到“数字务农”,临河区的土地“减肥”实践,不仅让田地重焕生机,更让农业生产端的绿色转型看得见、算得清、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