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师市巩固脱贫攻坚硕果丰》系列报道之一:产业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能

(记者 陆彦汝 通讯员 赵强)2018年5月,按照国家标准和贫困户识别程序,师市启动2017年度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对19个团场、174个连队的14.41万人进行了精准摸排,共识别出6个团场、13个连队的41户贫困户、139名贫困人口,当年年底实现全部脱贫,提前一年完成减贫任务。相比“输血”式帮扶,师市更加重视“造血式”扶贫,通过产业扶贫,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这是记者在本次采访脱贫攻坚工作中最大的感受。

近日,记者走进六十七团木拉哈提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刺绣公司五连羊毛场分部,一台台弹花机正不断运转着,工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记者了解到,木拉哈提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主要经营哈萨克族传统手工刺绣工艺品,由当时不满30岁的小伙儿鲁尔登别克和姐姐古丽米拉共同创办。因为母亲心灵手巧,做刺绣的手艺美名远扬,姐弟俩便有了成立刺绣公司的想法。公司生产纯手工制作工艺品,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绣娘人手短缺的问题。于是,鲁尔登别克的母亲将传统哈萨克民族手工刺绣技艺传授给了部分哈萨克族妇女,再由这些人去培训更多的人,就这样,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就拥有了160多位能独立完成刺绣作品的绣娘。目前,木拉哈提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西安等地。

微信图片_20200429175036

2015年,师市拿出120多万元项目资金建设了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刺绣基地,支持当地刺绣业的发展,随着销量的逐年上升,木哈拉提手工艺品有限公司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鲁尔登别克介绍说:“创办这个公司,我们引进了羊毛加工的机器,从那时开始我们开始学技术,慢慢总结经验,2017年开始正常生产,扶持带动连队6名贫困户在厂里工作,他们每个月收入1500-1800左右。”

微信图片_20200429175115

自从有了刺绣基地,六十七团许多赋闲在家的少数民族妇女都学会了刺绣手艺,来到鲁尔登别克的公司上班,为家里增加收入,六十七团五连居民阿林就是其中一位。今年50岁的阿林和丈夫之前一直靠四处打工、帮别人代牧维生,日子过得很艰辛。2017年,阿林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连队两委便介绍阿林夫妇来到鲁尔登别克的刺绣公司五连分部羊毛加工厂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后,阿林一家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阿林说:“以前种过地都亏了,养过牛羊,收入不多,来这个厂子以后收入高了,我的月收入2000元,老公月收入2500元,生活条件好了。”

微信图片_20200429175152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六十七团产业的发展提升百姓生活水平也是师市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新形势下,师市党委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始终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原则,强化对已脱贫人口帮扶,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师市各团场产业扶贫工作有序推进,争取国家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补助资金5700万元,建设六十四团兴边富民产业孵化园等5个产业项目和七十六团连队基础设施项目,项目间接带动1000余户增加收入。

微信图片_20200429175228

师市通过构建产业大扶贫格局,充分利用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土地清理成果,将收回的土地优先分配给困难家庭,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同时,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传统手工业等富民主导产业,帮助420多户困难家庭增收460万元。另外,师市妇联筹资124万元,建立扶持妇女居家创业基地5个、手工刺绣基地2个,发展小微居家创业就业项目11个,带动192名相对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年创收899.2万元,切实带动了全师产业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