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爽 通讯员 庄明明
孝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师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使师市老龄事业持续发展,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一桩桩、一件件惠及师市老年人的实事、好事,绘就了一幅“最美不过夕阳红”的美好画卷。
完善政策保障 让老有所养
师市作为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现有养老院10所,其中市级养老院1所,总床位数1058张。目前,已引入上海养老运营企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
同时,打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堵点”,消除养老产业发展的“痛点”,破除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强化以质量为保障的服务管理体系,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为了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一愿景全面实现,六十七团积极推进康养院、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项目并及时投入使用。
12月9日,在六十七团友好南路康养院大厅里,老人们随着悠扬的音乐,开心地跳着交谊舞。2021年,该团与康养院签订承包合同,为其提供场地,通过“公建民营”模式,打造家门口的养老院,让老人乐享“夕阳红”,这种模式既降低了民办养老成本,又能让老人就近享受养老服务。
“康养院各方面条件都好,工作人员也很有耐心,照顾得很周到,我们每天跳跳舞、下下棋,特别开心。”老人刘国珍说。
康养院总投资1100余万元,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上下两层,房间有家居式、病房式等类型,室内配有小书柜,可以放照片、书籍,洗手间设有扶手,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带来了便利。
“我从事养老行业15年了,我们的目标就是给老人提供幸福的晚年生活,让他们的子女安心工作,为社会多作贡献。”康养院院长王静说。
推进医养结合 让老有所依
多年来,师市推动团场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养老院与医疗机构之间连续、全程养老健康管理、临床诊疗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畅通老年人就医通道。
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房和养老床位,支持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依托现有养老、医疗资源,通过改扩建、增加服务设施、上门服务等,为辖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动六十一团、七十三团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使其逐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目前,师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48家,其中师市、团场医院22家,各养老机构均就近与团场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就诊绿色通道,保障医疗服务供给。
七十三团医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于2021年底投入运营,设置康养床位20个,内设护士站1个及服务区、病区、休闲娱乐区等。该中心依托师市总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创立了以医养结合为主线的服务模式,将生活照料与康复关怀融为一体,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老年人失能等级提供三级、二级、一级和特级护理,细化评估,合理满足不同的养老需求。实行住院模式管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每天早晚两次查房,并为每位老人进行健康监测、评估、指导、诊疗,建立健康档案,叮嘱护工每天让老人准时定量服药。
为充分尊重和发挥老人的兴趣特长,该中心还开设了棋牌室、国医馆、中医馆、活动室、康养中心、配餐室、助浴室等,让每一位老人在这里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满足生活以及康养需求。在这里,楼下看病,楼上养老,养老与医疗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在人员、事务、设施方面实现了功能融合、资源共享,“医养”有效衔接。
七十三团退休职工徐某告诉记者说:“每个房间有独立浴室,有专人督促、帮助老人洗浴,房间每天有专人打扫,特别干净。”
走进该中心,走廊、房间内都有安全扶手,有独立的食堂,食堂的饭菜常换常新,老人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需要选择;健身场地、器材按照国家标准配备,确保老人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老人入住前,我们都要进行免费体检,并且对护工进行岗前培训,确保老人在这里住得安心、吃得放心。”七十三团医院副院长朱建彪说。
促进社会参与 让老有所为
2022年,师市定下目标任务,2个城市社区、5个养老院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服务;团场(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50%;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签约服务率达到100%;研究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基本规范,形成较为健全的标准化服务和管理体系;引入、培育和打造1至2家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企业、机构或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培训专业及家庭护理人员500人,使老人养老服务满意率达到90%。
在师市众多志愿服务队里,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由13名老党员组成,年龄最小的68岁,最大的93岁,他们就是六十六团“老党员银发工作室”。
该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们有效发挥“五老”成员传帮带作用,担任团场学校未成年人的课外辅导员,用自身特长和学识,培养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社区组建“六点半关爱服务站”,关心关爱40多名在校小学生;利用假期开办“假日学校”,为300多名孩子提供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指导等服务。同时,该工作室成员还结合团场城镇发展需求,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交通疏导、环境卫生整治、市场秩序维护和行风监督等工作,每年义务修剪团场绿化树木2万多株,为社区居民义务送报刊,不断发挥宣传员作用,义务到社区、企业、学校宣讲。
疫情防控期间,该工作室的老党员主动请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积极配合社区、连队开展防疫知识宣传、独居老人帮扶、生活物资配送等服务,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2021年,该工作室被中宣部命名为“第六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老党员银发工作室”主任袁良才说:“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发挥余热,教育好下一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把我们的团场、师市建设得更美好。”
“老有所为”是一种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养老方式,师市通过一些社会组织,激发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师市社会建设,让更多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