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交通局公路建设项目办拟建30.253km长的第四师G30线—64团—S213线二级公路,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要求,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进一步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设项目概况
G30—可克达拉市—S313公路全长30.253km,公路等级为一级公路,为新建工程。本项目路线起自218 国道,并设置互通式立交与G3016清伊高公路相衔接,路线向南跨精伊霍铁路(规划复线、电气化),沿可克达拉市规划预留的走廊带布线,向南跨越伊犁河,经六十八团团场西,止于313 省道,路线全长约30.253km。其中可克达拉特大桥(K8+800-K11+320)长度为2.52km, 66团铁路大桥(K0+000-K1+730)长度为1.73km,可克达拉特大桥和66团铁路大桥需做专项工程,本次环评不做评价,本次环评主要是针对30.253km的公路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路基宽度24.5m,设计速度80Km/h,为新建工程。设置中桥1座,总长26.04m;涵洞62道;平面交叉7处。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38000万元。
二、主要环境影响概述
1、声环境
公路建设施工阶段的噪声主要来自于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具有高分贝、无规律的特点,它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随施工结束而消失。公路营运后,公路行驶的车辆的发动机产生噪声;车辆行驶引起的气流湍动、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磨擦等也会产生噪声;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行驶的汽车发生振动所产生的噪声。
2、大气环境
施工期对空气环境的影响有机械废气排放和施工扬尘,其中施工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最大。公路营运后沿线无附属设施,主要考虑汽车尾气影响。汽车尾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曲轴箱漏气、燃油系统挥发和排气筒的排放,主要污染物为CO、NO2、非甲烷总烃。
3、水环境
施工期的污水主要为预制场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和生活污水。预制场废水主要为搅拌废水、清洗废水,在预制场周围设置导流沟,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混凝土养护废水主要产生于涵洞工程的养护施工,不容易收集,经自然散失或蒸发损耗。桥梁施工采用钢板桩围堰工艺时,将钢板桩逐根或逐组插打到稳定深度与设计深度的过程中,会对打入钢板处的河底产出扰动,局部水域浑浊度提高,但围堰工艺完成后,这种影响将不复存在,不会对水体造成影响。钻孔过程中,钻孔仅限于在孔口护筒内进行,不会与围堰外的河水发生关系。
运营期水污染源主要来源于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由于路面污水分散到30.253km长,48万m2的路段,通过公路两侧的土体渗漏和蒸发消耗。因此,地表径流对水环境影响很小。
4、生态环境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区的生态影响主要是:占地将改变原有项目区动植物生存环境;道路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
拟建公路全线占用土地99.9hm2,其中,耕地79.59 hm2,荒草地0.29 hm2,居民用地0.7 hm2,果园6.72 hm2,林地9.73 hm2,旧路0.55 hm2,水面0.5 hm2,其他1.82 hm2。在公路路基施工进行地表清理时,可将易成活的野生植被移植至附近荒地,并保证成活率,可有效减缓占地荒地造成的野生植被破坏影响。占用居民地、林带和耕地需严格落实占地补偿工作,完善占地手续,禁止破坏规划范围以外的土地。
5、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实施符合当地城市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加强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建成后,由于提高了公路的等级,将节约客、货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缩短在途时间,并能减少因视距不良等现有公路隐患造成的交通事故;拟建公路通车后,所涉及的各生产单位可以通过本公路快速、有效的将产品运出生产区,并能以较好的外在环境来吸引投资,这对各生产单位的职工收入、生活质量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区域稳定,社会和谐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本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6、风险分析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影响到公路沿线单位、居民的出行和客、货运输,也会小幅度的影响到施工年度公路沿线范围内耕地农作物的产量,除上述之外,本项目的建设不会造成其它社会矛盾,相对于建成后的积极因素来看,本工程实施的风险较小。
三、主要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1、声环境保护措施
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加装减振机座,固定强噪声源加装隔音罩,禁止在同一时间集中使用大量的动力机械设备;居民区附近施工时设彩钢墙隔离,封闭施工,禁止夜间(24:00-次日8:00)施工作业。施工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12523-2011)昼间标准。
运行期通过设置减速带限制车速和禁止鸣笛来降低交通噪声。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对施工场地进行洒水降尘,进出车辆限速;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严密遮盖,运输时遮盖篷布,施工裸露地表及时做严实处理,大风天气严禁施工;居民区附近施工时设彩钢墙隔离,封闭施工。施工场地扬尘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I6297-1996)中新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车辆;加强机械、车辆的维护和管理,降低施工机械尾气排放量。施工机械尾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沥青拌和站采用封闭式筒仓熬制沥青,沥青烟气通过筒仓顶部排气孔排出,排气孔设置布袋除尘器。沥青烟的排放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沥青烟建筑搅拌的排放要求,即:75mg/m3。在搅拌楼设置箱式布袋除尘器收集有组织粉尘,水稳拌和站粉尘满足《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中表2“水泥制品生产”水泥仓及其他通风生产设备颗粒物的排放浓度限值,即:30mg/m3。
运营期加强公路路面养护管理,发现破损面,即进行修复,避免破损路面继续扩大,产生扬尘污染大气环境。加强机动车管理,推广符合国家标准的交通工具,强化车辆尾气排放监管和绿化措施来实施,同时须加强对建材、土石料运输车辆的管理,严禁超载及洒漏现象。
3、水环境保护措施
在施工生产区设置废水沉淀池,养护废水、清洗废水集中收集排入沉淀池经过理后回用。施工结束后,对沉淀池进行掩埋、填平、恢复施工迹地。河道桥梁施工时须在枯水期,农渠涵洞施工时,应避开农渠输水期,并由渠道管理部门关闭上游水闸。在靠近河道、渠道路段施工时,明确施工范围,严格进行施工现场管理,管理范围内禁止设置取弃土(渣)场,禁止进行一切排放废水的施工作业。杜绝各类施工废水、废渣弃入河道、渠道中。施工完毕后,及时清理河道、渠道和施工现场的残留物。施工废水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Ⅲ级标准。施工人员租赁连队民房居住,生活污水依托连队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运营期加强公路运输管理,建立危险品运输监管制度,针对运输有毒、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在道路旁安装提示慢行的警告牌;禁止各类泄漏、散装超载车辆通过。
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在施工准备期和公路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公路沿线植被,尽量减少干扰和破坏,保证公路沿线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确保生态环境不退化等。运行期要做好公路两侧外坡面水土流失防护工作。
5、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施工期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须采用“统一收集、及时运送、集中处理”的办法处理,严禁乱排。施工换填土方及时拉运到弃渣场堆放,并简单压实,施工结束后进行简单平整,通过砾石压盖、表面绿化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6、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防止事故发生,恶劣天气条件时(如大雾等),汽车必须限速行驶。对装载此类物质的车辆,建议进行监管运行,以防不测。建议对拟通过本公路运载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车辆,在进入前需对车况,物品的容器、包装等时行严格检查,达到安全标准要求后方能放行。针对各类可能出现的重大污染、燃烧、爆炸事故制定应急计划措施,并落实具体人员,以便管理,人员在发生事故后明确职责与任务,有计划的进行抢险与疏散发生事故点附近的居民,将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和运营期会对公路沿线声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和影响,但从整体和长期效用看,利大于弊,只要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建设和经营管理,其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减轻或避免,最终达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目的,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在落实“本环评报告书”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及环境保护要求后,工程建设的不利环境影响可得到最大程度减缓,本项目建设不存在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工程建设是合理的、可行的。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根据您所掌握的情况,您认为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有哪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2、针对项目的实施,您担心什么问题?关心什么问题?
3、您认为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4、您认为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和措施?有何建议和要求?
5、对项目的实施持什么态度?
六、公众参与方式
公众可在公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①邮寄信函(以邮戳日期为准);②电话反馈意见③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环评单位或建设单位联系。发表意见的公众请注明发表日期、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根据需要反馈。
七、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交通局公路建设项目办
联 系 人:李海
联系电话:0999-818233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
2016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