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师市概况 >> 魅力可克达拉 >> 详细内容
可克达拉 不只是见证
发布:2023-04-11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朱萍 纳翠英  编审: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浏览量:449 

记者 朱萍 通讯员 纳翠英

纪录片《绿色的原野》拍摄时,翟新春刚出生没多久,尚在襁褓中的他并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将和这个纪录片中提到的名字“可克达拉”紧密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初,当《草原之夜》的优美旋律响彻大江南北时,也深深触动了翟新春的父母、远在江苏的一对年轻夫妇的心,于是,3岁的他懵懵懂懂地跟随父母从长江之滨《草原之夜》中唱到的那个可克达拉。

翟家落户在距可克达拉农场场部6公里外的二连。当时连队都有子弟学校,五年级时,二连子弟学校的老师教他们唱《草原之夜》,翟新春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了那首把父母从鱼米之乡吸引到西北边陲传奇般的“东方小夜曲”:等到千里冰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坐在四面是土墙的教室里,住着简陋的土窝子房,周围到处是待开垦的土地,哼唱着这优美旋律的翟新春心中难以想象:可克达拉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1975年初中毕业后,翟新春与大多数农工家的孩子一样,早早参加工作,成为连队基建班的一员。“每天打土块、烧窑、盖房子,周而复始地劳作。”“盖了多少房子?记不清了,反正全是土坯房。”“那时候都是吃大锅饭,实行分配制,我们把房子建好后就由连队分给需要的人。”

初入社会的翟新春,每天用汗水和着泥巴,品尝生活的艰辛。

两年后,他又被安排到机务班,上链轨车,每年开春就跟着机车犁地、播种。他坐在犁架上负责升降犁子,控制犁的深浅,确保播深一致。白天黑夜两班倒,一个月42块钱,比一般农工要高7块钱。

苦不苦,当然苦!每天下班回家都是一身汗一身土,就这样干了五年。

人生中的第二份工作让翟新春体验到了田间作业的辛苦。

时光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后,翟新春买了一台55式拖拉机,开始自己干,后来又先后开过三轮车,开过小车,这样干了几年,随着人们自主创业意识的增强,这一行竞争日渐激烈,钱不好挣了,翟新春谋划着新的出路。

连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1988年,翟新春开始了人生中的第四次转型:承包果园。

五年后,果园进入盛产期,每年收入上万元,翟新春也因此登上首批万元户的榜,成了连队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这时候的果园在管理上已不需要费太多心思了,他又开始转动脑筋,想着新的赚钱门道:“没办法,太穷了,从小到大穷怕了,总得想办法让日子好过起来!”

他把视野从连队投放到团场,重回基建行业,从199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单打独斗,在团里各处承包基建工程。活虽不大,却很辛苦,得天天雷打不动骑着摩托车到工地去。

人生中的第五次创业,翟新春依然没有摆脱与尘土打交道,每天都是土里来土里去。

这期间,他还参与了好几个连队的危旧住房改造。

看着经自己手建起的一栋栋砖混新房,翟新春感叹:国家政策好啊!盖房还给补贴,连队终于像那么回事了,假以时日,可克达拉或许真的可以改变模样呢!

在这种感叹中,翟新春的基建事业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跨越:从小打小闹到拉起队伍盖楼房,再到2012年正式加入团基建公司。

可克达拉要改变模样,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翟新春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到团部去,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简陋的平房,当时的供销公司是整个团部唯一的一幢小二楼。那幢楼房的影像至今仍牢固地扎根在他的记忆中,他想象着,有一天,自己也能亲手建起一幢这样的楼房。

1999年,团部开始盖五层住宅楼。2000年,翟新春承包了十九连的变电所工程和团小学部逸夫教学楼。2001年,团部最好的一幢楼——钢架结构的翠珠楼,在他和同事们的汗水浇铸下,高高耸立。

这期间,他还去过好多回《草原之夜》中唱到的那个畜牧队大草场:“太形象了,就和歌中唱到的一样。”他承包了这里的边界房工程,沿草原边界建起十几栋边界房,供牧工们居住。远远看去,如整齐列队的士兵。有时候,边界房里就会传出这样的旋律: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站在这片草原上,回想12岁时学的这首歌,已至不惑之年的翟新春想象着:正在一步一步改变模样的可克达拉最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正当翟新春和他的建筑同行们用钢筋水泥砖块一点点充实可克达拉的样貌时,2010年5月,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为加强新疆稳定及加速兵团城镇化建设,决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建13座城市,第四师确立组建可克达拉市。

可克达拉,他生活了40年的故乡,他的童年、他的少年、他的青年、他的中年,他所有的生命体验都是来自于这片土地,如今,它竟然要以城的面貌呈现于世人眼前。干了几十年建筑的翟新春第一反应是:我要参与建设,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美丽的城市。

此时的翟新春羽翼渐丰,在团基层公司拉起了自己的一支队伍。恰逢四师国有企业宏远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正广为吸纳建筑行业人才,于是,翟新春带着六十四团的原班人马,又从社会上招来各方人才,建起第十七工程部,正式加入宏远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5年4月12日,兵团第八座城市——可克达拉市挂牌成立。

作为进驻这座城市建设工地的首批建设者,年过半百的翟新春开始了人生创业历程中一次质的飞跃!

然而,这种飞跃竟如凤凰涅槃般,需要拿出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

对于旁观者而言,一首歌与一座城,多么浪漫的故事啊!可对于建设者而言,这里面没有清风明月,没有呢喃絮语,有的只是白茫茫一片滩途,真正是一张白纸起宏图。

刚建设时离不开运输,大车小车全往这里来,压出一片片大坑小坑,到处是尘土飞扬,有的地方土层厚得小轿车根本走不成,一走就挂底盘,就连越野车都得跳着走。

对于能否在这样一片空白地建起一座城市,有过疑惑吗?干了一辈子基建工作的翟新春内心坚定地回答:从来都没有!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知道,兵团人想干的事,说啥都要干成!至于最终能把这座城市建成什么模样,在林立的脚手架与各种机车轰鸣的变奏中,他与千千万万个同样关注这座城市的人一样充满了期待。

三大水系,“七横六纵”主干道系统,29座主题公园,70余万株乔木……这几年,翟新春亲眼见证一条条道路延展开来、一棵棵树木列队成行、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一座座公园华丽绽放。

花城佳苑一区,紫馨花园1期,宏福众安南片……在见证城市崛起的同时,翟新春也以岁月磨砺出的十足耐心精心雕琢着第十七工程部承揽的项目。

“辛苦就不说了,应该的!最大的感受不是累,而是没钱!”经他手的建设资金成千万上亿,全靠自己筹措,不仅把几十年挣的老本全垫进去了,还得凭借在六十四团干工程时积累的信誉到处赊欠建材。

最多时他的工程部光管理人员就有50多人,工人达300多人,都得发工资。开弓哪有回头箭?硬扛也要扛下来!他始终坚信,那么多人的努力,是会赋予可克达拉一个全新面貌的。

果然,三年有模样,五年大变样!路修好了,楼盖起来了,树绿起来了,处处花开娇艳,吸引来探询、疑惑、惊奇、赞叹等各种表情。

在可克达拉市行走,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因为这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转角、每一处景致都是心血的凝结。那宽阔的七一七大道、旖旎的迎宾大道,以及以华夏名山命名的南北向大道、以神州大川命名的东西向大道,把红军团的大气磅礴、兵团人的爱国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看到这样的可克达拉,有一种翻腾的情绪充溢在翟新春的心间,那是一种亲手改变家乡面貌的自豪感:很值得,很欣慰,从没有后悔过。

至今,翟新春还津津乐道于2017年2月9日可克达拉市首批楼房开盘时的火爆场景:零下13摄氏度的严寒,从伊宁市、从各团场、从四里八乡赶来的人们,裹着棉衣、带着被褥,在售楼部外排起长队等待,只为买到一套心仪的楼房。更夸张的是,有的人头天下午就赶来了,有的动员兄弟姐妹一起来排队。

如今,那些排队买房的人已基本入住可克达拉市,成为第一批市民。

绿树掩映处,花城佳苑、宏福众安、紫馨花苑等住宅区、别墅区楼房林立,特色鲜明,端庄漂亮,曲径通幽。这里面,就有翟新春亲手为自己打造的一套小别墅。

从刚在六十四团二连落户时的土窝子房到后来危旧住房改造后的砖混房,再到1998年搬到团部自建的小院落和购买的楼房,最后到可克达拉市的联排别墅,翟新春经历了团场职工住房条件的一次次升级。

如今,已退休的他经常在节假日带着两个外孙到朱雀湖、儿童公园、望河亭、滨河公园转转。耳边依然萦绕着《草原之夜》那熟悉的旋律,看到一群一群的少数民族群众开着跑车来这里举办婚礼,看着附近城镇一个又一个居民家庭带着吃食到这里来举行野餐会,看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来这里赏景拍照,他的心弦总会被轻轻拨动:可克达拉真的改变了模样,变得这般美好,这般迷人。

这时候,他的脑海里偶尔还跳出一些纷乱的场景,那里面有断壁残垣,有乱堆的杂物,有脏污的圈舍。它来源于早年的记忆,抽象而繁复,仿佛离自己很遥远,可是细细想来,也不过是十几二十年的时光。

闲暇之余,翟新春也会回六十四团去看看,每回去一次就感觉养了一次眼,宽阔的街道、休闲的公园、整洁的庭院,真是哪哪都漂亮!身为建筑工人,他也明白了,可克达拉要改变模样,不仅仅是建设几幢楼房那么简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人居环境整治,让这个《草原之夜》的诞生地正实现着华丽变身。作为主城区,他的样貌与可克达拉市很契合地融在了一起。

六十四团,《草原之夜》的优美旋律依然在每天清晨、中午和傍晚响起,广场上,人们悠闲而自在地跳舞、散步、唱歌、健身。

而几十公里外的可克达拉市,五湖四海的兵团人以及地方乡镇的村民因城而聚,他们在这里求学、工作、创业,以常住市民的身份,认同着这样一座由军垦人建起的戍边新城。

对于这一切,翟新春更感欣慰的是,自己既不是过客,也不是观光客,而是见证者,是参与者。

“我是可克达拉人,这里镌刻着我一生的成长经历,我的生命已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