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政策解读

以工代赈政策解读

 

1.什么是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2.以工代赈的政策初心是什么?

广泛组织动员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建设,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激发其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是以工代赈政策的初心,也是这项政策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基所在。

3.以工代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一是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就近就业难题。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三是补上“三农”短板,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四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扶志扶智结合。

4.以工代赈工作的受益主要对象有哪些?

以工代赈工作受益对象主要是当地群众,重点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因疫情未能外出务工人员等。

5.以工代赈的实施范围有哪些?

师市16个脱贫团场:61团、62团、63团、64团、66团、67团、68团、69团、70团、73团、74团、75团、76团、77团、78团、79团。

“十四五”兵团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团场:67团。

6.以工代赈重点建设领域是什么?

主要是农村生活、农村交通、农村水利、林业草原公益性、易地搬迁安置点配套公益性、农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林业草原产业、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等基础设施。

7.以工代赈的主管部门是哪个部门?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审批、资金安排、计划编报和下达、监督检查、工程验收等工作。

8.以工代赈项目对劳务报酬发放有什么要求?

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发放应严格按照不低于国家、省级下达年度投资计划中明确的比例进行发放。目前,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要求不低于国家、省级以工代赈资金的20%(中央预算资金项目不低于30%)。劳务报酬发放要做到公平、公开、足额、每月通过银行卡发放到个人账户,严禁克扣和拖欠。

以工代赈怎么做  权威人士这么说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就《办法》进行了这样的解读

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累计投入以工代赈中央资金近30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超过35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激发内生动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关负责人表示,仅2022年,各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和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已带动超过500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务工,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对农民就业增收产生明显效果,充分发挥了“赈”的实效。总的看,“十四五”以来,以工代赈已由一项专项扶贫政策转变为针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集就业促进、基础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

《办法》明确了以工代赈“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宣传激励等工作机制,明晰了以工代赈政策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建设领域和赈济模式,规定了以工代赈年度计划分解下达要求和专项资金实施范围、建设领域、资金投向及使用要求,强调向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等政策目标,新增了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等内容。

有关负责人表示,总的看,《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以工代赈投资计划、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等方面具体要求,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以工代赈政策内涵、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要求的提升完善。

《办法》中提到,以工代赈项目应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来组织实施,对此社会上有不同的解读。

有关负责人说,“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是专门针对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提出的管理要求,旨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就业增收的作用,动员引导更多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发放劳务报酬。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办法》并没有提出上述要求,这类项目首先还是要确保项目质量、进度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尽可能多地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并为他们发放劳务报酬。

 相关链接: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