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察布查尔县文化馆带着自治区濒危剧种——锡伯族汗都春剧目,来到六十九团芙蓉社区广场开展公益演出。此次活动吸引了300余名团场职工群众前来观看,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进一步推动了兵地文化交流与融合。
汗都春(秧歌剧)作为锡伯族戏剧文学中最早产生的戏剧艺术形式,又称曲子戏或“小曲子”,在锡伯族民间被俗称为“秧歌儿木旦”。其起源可追溯到1764年,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次公益演出精选 11 个特色节目,以锡伯族汗都春非遗文化为核,以戏曲、歌舞、民间小调等多元艺术形式为翼,打造出一场兼具民族风情与时代气息的演出。《我带爷爷逛县城》以生动的剧情展现了新时代县城的变化以及祖孙间的深厚情感;《噶善新韵》通过歌舞形式,展现了锡伯族聚居地的新风貌;《哪儿的姑娘》以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表演,描绘了锡伯族姑娘的美丽与热情;《小村大梦》聚焦乡村发展,展现了小村在时代浪潮中的梦想与变迁;《快乐的野马》以奔放的表演,体现了一种自由不羁的精神;《新规唱响廉洁歌》则通过艺术形式,宣扬了廉洁自律的价值观。整场演出形式丰富、内容鲜活,不少观众举着手机记录精彩瞬间,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演出结束后,六十九团的文艺爱好者激动地说:“这场演出太精彩了!以前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么原汁原味的锡伯族汗都春剧目表演。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他们多来我们这演出,我们也多去他们那交流,让兵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此次察布查尔县文化馆自治区濒危剧种(锡伯族汗都春剧目)在六十九团的公益演出,不仅丰富了团场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在兵地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兵地共建注入了新的活力。佟钢胜作为汗都春(秧歌剧)作家以及锡伯民间文艺活动组织者,在演出后采访中提到:“汗都春是我们锡伯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此次来到六十九团演出,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濒危剧种。通过这样的兵地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能让汗都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能加深兵地之间的情谊。我们会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传承和弘扬锡伯族文化,促进兵地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