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场动态 >> 详细内容
抗美援朝老兵李建韬:援朝建设中的坚守与奉献
发布:2025-07-22 来源:  作者:  编审:六十九团  浏览量:0 

“你要记住有国才有家”这句话是抗美援朝老兵李建韬入伍前父亲的嘱托,也是他一辈子的信仰。7月14日,家住六十九团滨河社区的李建韬老人,今年已经89岁了,依然精神矍铄,最关心的就是国家大事。他的一生,与抗美援朝战争紧紧相连。

应征入伍,踏上援朝征程

1936年8月,李建韬出生在河南省潢川县一个普通的家庭。家中共有9口人,他作为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4个弟弟和2个妹妹。尽管生活比较困难,但李建韬从小就勤奋好学,初中毕业后,1956年10月,年仅20岁的李建韬响应国家号召,在河南潢川县应征入伍,从此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入伍后,李建韬经历了两个月艰苦的军事训练。这段时间里,他努力学习军事技能,从一个普通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战士。1956年12月,李建韬随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47师炮兵三二八团重炮营入朝,来到了朝鲜平壤马燕里村山坡上驻扎,参加援朝建设,并担任侦察兵。此时,朝鲜战场上大规模的战役已经结束,但局势依然严峻,特务活动频繁,志愿军面临着新的挑战。

侦察兵的艰苦岁月

刚到朝鲜时,李建韬和战友们住在山跟前挖的洞里。尽管环境艰苦,但他们毫无怨言,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作为侦察兵,他们的任务是24小时巡逻站岗,时刻警惕敌人的动向。半夜三更,紧急集合的哨声时常响起,战士们立刻起身,投入到剿匪和抓特务的行动中。当时,经常会有特务悄悄潜入,收集志愿军的情报,给部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在三八线当侦察兵,条件更加艰苦。一个班7个人在山上单独居住,晚上轮流站哨,每次站哨时间为三个小时。在寒冷的夜晚,战士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坚守在岗位上,丝毫不敢懈怠。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次警惕,都关系到整个部队的安全。

抓特务的行动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侦察连侦察组的人负责带队,他们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包围敌人可能藏身的区域,逐步缩小搜索范围。在这个过程中,战士们随时可能遭遇敌人的袭击,但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李建韬回忆说:“我们每一次行动都要小心翼翼,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线索。有时候,为了抓捕一个特务,我们要在山林里潜伏好几天,忍受着饥饿和寒冷。但只要能完成任务,一切都是值得的。”

最让李建韬难忘的是他们重炮营的教导员孔德茂同志,当时他45岁,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对年轻同志都特别关照,他总能通过事情本质看问题,任何时候都以捍卫祖国利益为己任。巡逻站岗时经常身先士卒,嘱咐年轻同志注意事项,排除隐患和漏洞,还经常主动帮助年轻同志站岗。

有一次,轮到李建韬站岗,天寒地冻,教导员孔德茂查岗时看到李建韬嘴唇都冻紫了,便让他回洞里暖和暖和,自己替他站完剩下的岗。李建韬说,“当时我心里满是感激,同时也从教导员身上学到了坚韧和担当。在孔德茂的影响下,我更加坚定了完成任务的决心,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也更加勇敢无畏。”

艰难的生活条件

除了紧张的战斗任务,战士们的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遇到外出执行任务,经常吃的是炒面,一个袋子绑在身上,分好节子,一天吃上一截子。这种简单的食物只能提供基本生活的能量,尽管寡淡无味,但战士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在艰苦的环境下,大家都珍惜着这来之不易的食物。

侦察所在的山顶上,用水成了一大难题。山底下有一股子泉水,但取水却很困难。冬天还好,化的雪水可以喝;但在春夏秋季节,战士们需要到山下面用桶子往上挑水喝。一次需要四个人一起行动,挑上一桶水要花费1个半小时才能从山下到达营地。挑水的过程中,战士们需要相互配合,一个人挑,腰里边拴两条背包带,一个左边,一个右边绑在身上,后面一个人推,两边两个人拉。那时上山没有路,都是临时走出来的路,崎岖不平,十分难走。但战士们没有丝毫抱怨,他们知道,为了生存和战斗,再困难也要把水挑上来。

教导员孔德茂总是关心着战士们的生活,经常协调组织,确保大家的安全。他还会鼓励战士们:“同志们,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我们是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战斗,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他的鼓舞下,战士们更有干劲了,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

回国后的奉献与传承

1958年7月,李建韬随部队回国。回国后,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016部队三二八团重炮营、后勤处、教导处、汽车连等部门工作,担任文书、司务长等职务。在不同的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1964年,李建韬退伍分配到第四师六十九团二连任会计,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依然兢兢业业,为团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把在部队养成的严谨作风带到了工作中,账目管理得井井有条,为团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97年1月退休后,李建韬并没有安享晚年,而是积极参加团里的“老兵宣讲团”。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年轻一代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和故事,传承着志愿军的精神。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了解那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李建韬说,“志愿军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是如何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

在宣讲过程中,李建韬总是会提到教导员孔德茂,他说:“孔教导员是我一生的榜样,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我们这些老兵就是要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无数像孔教导员这样的英雄,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

如今,李建韬老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他看到祖国日益强大,心中充满了自豪。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时常对年轻人说:“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小家才能幸福。你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李建韬老人的一生,是坚守与奉献的一生。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和生活,但始终没有动摇过自己的信念。回国后,他又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杨宁 王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