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东 特约记者 季晓燕)砖混结构的安居房、绿树掩映的小巷、笔直平坦的通连公路……10月9日,七十三团八连居民吐伦别克·加班白克行走在通往葡萄种植基地的路上,看着连队和谐美好的景象感慨地说:“连队越来越美了,生活越来越幸福。”
当然,八连其他居民的感受和吐伦别克·加班白克差不多:国家的好政策如春风般吹遍边疆地区每个角落,大家住进了新房子,有了稳定收入,孩子有好学校上,看病还有医保报销,好日子越过越甜。
七十三团八连组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连队总人口1026人,其中少数民族830余人。怎样让这个产业基础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差的搬迁连队真正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家园,如何让大家富了口袋富脑袋,是团场、连队这些年共同研究的课题。
2009年,七十三团实施安居住房工程,筹资400万元为八连新建保障性住房185套;筹资200万元修建道路8.6公里,让八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更顺畅。2018年,团场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筹资1000万元在八连铺设给水管网6800米、排水管网9800米,安装路灯163盏,还筹资10万元改建了连队党建活动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室、图书室、便民服务中心。
牧工阿不拉哈提·白山白克说,以前在山里居住时,一家人挤在小毡房里,最害怕刮风下雨,做饭烧茶全靠牛粪,生活很不方便。现在,上下水、电采暖、电视机、互联网、小轿车是连队家家户户的标配,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八连党支部带领职工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宽职工群众增收渠道。团场和连队坚持实施“四个一”工程,在连队建起养殖基地、有机葡萄种植基地、金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力争让职工群众每家都能拥有一个畜圈、一座大棚、一块露地葡萄、一名产业工人。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团连两级立足基础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高质量果蔬产业,鼓励支持能人牵头领办了伊鑫果蔬专业合作社,逐步盘活荒废大棚,70余户职工群众的136座温室大棚流转至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销售,职工群众年末参与分红。对愿意自己种植经营的,连队则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服务力度,引导鼓励他们种植效益稳定的果蔬品种。如今,八连种植的葡萄、树上干杏、香妃海棠、李子、油桃等一批优质果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除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连队还充分发挥紧邻S316省道的地缘优势,迎合现代农业休闲观光需求,打造集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具有民族特色的美丽园区和民俗风情园,鼓励少数民族群众自主创业。
连队有了富民产业,职工群众的美好生活就有了源头活水的滋养。种果树、管大棚、养牲畜、开餐厅、办民宿、拿工资……多元化发展模式不仅让八连职工群众多渠道增收,也让连队成为团场首个“亿元连”。近几年,八连先后获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明星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