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爽 通讯员 潘健
在木扎尔特河畔,汗腾格里峰脚下,素有“万里边关第一哨”之称的钟槐哨所见证了一代代护边员的坚守。这座哨所是七十四团老一辈军垦战士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在艰苦条件下构筑起来的守边护边壁垒,也是他们屯垦戍边留下的珍贵历史见证。
钟槐哨所原名为七十四团界沟一号哨所,多年前,电视剧《戈壁母亲》的剧作家韩天航受邀到七十四团界沟一号哨所采风,被护边员们无怨无悔的坚守所感动,便将其命名为“钟槐哨所”。如今的钟槐哨所已成为伊犁河谷红色经典旅游路线之一,成为疆内外游客感受军垦文化的重要窗口。
七十四团作为边境团场,边境线长、戍边任务重,多年来,数百名护边员担负起了维稳戍边的重任。
2017年,护边员高崇权与妻子韦哈从前辈手中接过了守卫钟槐哨所的接力棒,这一守就是5年。作为兵二代的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七十四团,守土固边的使命深深根植在他们心中。
“这些年来,哨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护边员们住进了新哨楼,用上了卫星电话,配备了通信车和巡逻车,极大地提高了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采访中,高崇权向记者介绍道。
2013年,兵团相关部门拨付300万元,七十四团拿出配套20万元装修经费,扩建钟槐哨所。扩建后占地542平方米,上下两层。哨所内部设置了多功能展厅、会议室、民兵宿舍、餐厅等。展厅共展出文物、照片200余件。
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现代化设备更加激发了高崇权夫妻俩对于守边护边这份职责使命的热诚与敬仰。春天狂风肆虐,夏天蚊虫叮咬,秋天萧瑟冷寂,冬天寒风刺骨,不管环境如何,夫妻俩每天要步行12公里巡逻两次。他们一边走,一边观察各项设施有无损坏,发现铁丝网断裂,就拿出工具修补,时间久了,这条线上哪儿有个土包、有个沟、有个弯,他们都清清楚楚。遇到有施工人员和游客时,他们又担负起边境管理员的职责,宣传讲解边境法律法规。
夫妻俩在肩负守边护边职责的同时,还担负着看护哨所展厅和讲解员的工作。历史承载着文化,在钟槐哨所的每一个展柜里、每一张照片上,都保存着团场人的记忆,每一件物品都是兵团精神的浓缩。高崇权与韦哈精心打理这些老物件。他们了解每一件展品与照片背后的故事,年复一年地向游客们讲述着其中生动的细节,让兵团人屯垦戍边的精神随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传向远方。而在这些记录着七十四团屯垦戍边历史的照片中,也有高崇权小时候的身影。那是一张全家福,承载着他们一家人在七十四团的生活记忆。
驻守在七十四团其他护边站点的护边员共分为两个班,每个班轮流值守一个星期。而因为钟槐哨所是兵团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崇权与韦哈需要一直坚守在这里。每年的5月至10月是钟槐哨所的旅游旺季,夫妻俩需要一直待在哨所接待游客。只有到了冬季,他们才能抽空回家与家人团聚。2020年,妻子韦哈被团场评选为“优秀护边员”。
今年,七十四团对护边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能训练和实战演练达2.1万余人次,选树表彰优秀护边员典型17名。2021年,该团先后获得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团场、兵团优秀平安团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七十四团大力推进现代化边防信息化体系建设,实现重点部位全覆盖、边境状况实时反映。该团为护边员搭建蔬菜大棚10座,对护边员执勤房、警务站进行改造提升,为所有站点配备了电视机、洗衣机、电暖气、冰箱、消毒柜等电器。2022年,该团又积极争取上级拨付资金1743万元,用于边境巡逻路建设,这将有助于提高护边员的巡逻效率与处理突发事故的速度。
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站着是丰碑,倒下是路标。就像高崇权与妻子韦哈常说的那样:“我们肩上担的是边境管理员、国防知识宣传员、边境情况报告员的重任,我们愿意成为边境线上永不换防、永不转业、永不挪位的生命界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