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彦龙
6月23日,六十二团职工李令荣和妻子祖雪霞开车到六十四团,免费给职工彭芳、顾桂兰做技术指导。
李令荣夫妻俩都是热心人,说起他们帮助职工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事,不少人都竖起大拇指,既是敬佩,也有感激。今年,李令荣入选第四届“感动师市十大人物”,这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艰苦创业 养鸡走上致富路
六十二团毗邻霍尔果斯口岸,地理条件优越,利于发展养殖业。2002年,在团场优惠政策的带动下,李令荣和妻子祖雪霞筹措资金24万元,在自家院内盖起了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鸡舍,并购进了4500只鸡苗。
为及时掌握鸡苗生长状况,李令荣和妻子吃住在鸡舍旁,一边留心观察鸡的生活习性,一边虚心求教其他有经验的养殖专业户。几个月后,正当夫妻俩准备收获劳动成果时,非典疫情来袭,禽蛋价格急剧下降,夫妻俩赔了6万多元。那时,李令荣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能放弃!”
为掌握更多科学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李令荣先后到伊宁县、霍城县等地参观养鸡厂,并购买了家禽养殖相关书籍和光盘,一有空就拿出来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李令荣掌握了鸡的疫病预防、饲料配方技术,并对鸡舍进行改造。次年开春,鸡蛋价格回升,他净赚了6万元。“为提高免疫力,每隔一个礼拜,我就要在饲料中添加相应的中药和药渣,这样养出的鸡,蛋更黄更亮,产量高、品质好。”李令荣说。
20年来,李令荣夫妻俩靠勤劳的双手,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成为团里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还荣获师市“劳动模范”、兵团“十佳致富能手”等荣誉。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圈舍年存栏蛋鸡3万只、产蛋240吨,鸡蛋远销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年收入达60多万元。
无私奉献 真情帮扶暖人心
“一人富不叫小康,大家富才是真小康。”钱袋子鼓起来的李令荣,看到自己身边还有许多生活并不富裕的职工群众,总是能帮一个是一个,通过提供养殖技术、资金支持,带动他们共同致富。在他的帮助下,先后有11户困难户通过发展养殖业走上致富路。
藏族青年荣光奇7年前带着妻儿从青海来到六十二团打工,因为夫妻俩不识字,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李令荣夫妻俩见他们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很不容易,便聘请他们到鸡舍工作,并在生活中给予多方照顾,两家人越处感情越深,李令荣夫妻俩慢慢成了荣光奇口中的“爸爸妈妈”。
“我们刚来新疆的时候,啥都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是爸妈收留了我们。到鸡舍打工不仅能学技术,一年还有四五万元的收入,非常感谢他们。现在,他们慢慢老了,我要像孝敬亲生父母一样好好照顾他们。”荣光奇说。
在李令荣的帮助下,荣光奇一家不仅在团部买了楼房,迁来了户口,还把孩子学籍从青海迁到团场,一家人在团场扎下了根。谈到这些,荣光奇热泪盈眶,这泪水里既有感动,也有幸福。
“他们越过越好,我也高兴,觉得再辛苦也值。”说到这些,李令荣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2002年至今,李令荣先后聘请团场30余名困难群众到鸡场打工,累计出资40多万元帮助困难群众。
回馈社会 助困难群众增收
从资金到技术,从兵团到地方,这些年帮扶了多少人,李令荣自己也记不清了,但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六十四团职工彭芳和顾桂兰。
2012年以前,彭芳和顾桂兰经营着一个小规模养鸡场,经济效益较低。当年一场意外,鸡棚塌了,2000只鸡全部被压死,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在面临破产倒闭时,李令荣第一时间给她们提供了5万元无息借款,帮她们渡过难关。
李令荣还经常给她们免费做技术指导,从六十二团到六十四团,单程40公里的路,他走了不下百趟。小鸡生病,设备出故障,都是李令荣帮助解决的。“李大哥开着车过来给我们指导技术、维修设备,不管早晚,热也好冷也好,啥时候叫啥时候到,真是个热心人,我们打心底里感谢他。”
李令荣常说,小家庭是国家这个大家庭的“细胞”,小家庭好了,大家庭就和谐了。未来,他还要竭尽所能地帮助更多人,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