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场动态 >> 详细内容
边远连队演绎多彩崛起——七十九团四连奋力谋划全面发展纪实
发布:2022-05-19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可克达拉  浏览量:1574 

特约记者 沈睿燕

国风浓郁的路灯、典雅的古铜院门、清爽的主题墙绘……这些,俨然一幅画卷,描绘赏心悦目的乡村美景;回连创业的青年“网红”、入连发展的种养“达人”、眼角眉梢盈满笑意的退休老人……这些,宛然一首诗篇,留住乡愁乡韵的故土眷恋;葱翠繁茂的庄稼、皮光毛亮的牲畜、热火朝天的工地……这些,已然一曲飞歌,吟唱并肩振兴的发展乐章。这里,不是远近闻名的名胜之地,也没有得天独厚的物候资源,有的只是频繁的风沙和瘠薄的土壤,而这里的“两委”委员凭借“方向明、思路清、干劲足”的精神状态,让边远连队成为物质丰裕、环境优美、令人向往之处,这里就是七十九团四连。

02_02_0989

履职如此闪光华

5月11日,轮到四连哈萨克族群众阿亚提别克和其他三人在连队营区巡逻,阿亚提别克一大早就来到连队办公室领取装备,他说:“现在农忙,大家都在地里干活或到外面打工,家里要么没有人,要么只有老人和孩子,我们巡逻,一方面保证连队安全,另一方面万一谁家遇到事,还能帮一把。”阿亚提别克和妻子是个体参保人员,分别有20亩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后,两人在连队或附近打工,每当轮到自己执勤,他俩都会提前安排好时间准时参加。“这是我们的义务,有一份土地,我们就该尽一份义务。”阿亚提别克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有着最朴实却坚定的认知。

四连在狠抓连队建设工作中,将严格执行连队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机制放在首位,在“两委”班子和职工群众中持续开展兵团历史、使命、精神教育,传承弘扬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进一步增强职工“兵”的意识,激发职工履行民兵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哈萨克族职工巴合特汗开了一家农家乐,为经营好生意,也为了避开自己在种植上的短板,她把身份地托管给合作社,“地可以托管,但民兵义务绝不能‘托管’!”坚守这一准则的巴合特汗不管生意多忙,都会准时参加执勤、巡逻以及连队职工大会、各类培训宣讲等活动。“每年4月至10月是巴合特汗大姐家的经营旺季,可她从未耽误过连队安排的工作,在职工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连管会委员马粉连夸赞。

2020年新招录的甘肃籍职工张多瑞过去对兵团不太了解,自从成为一名职工后,他说自己有了一种自豪感,“只要轮到我值班,或者连队开展民兵训练,我都早早到。”张多瑞说,自己从农民变成职工,不仅有了身份地,肩上还多了一份维稳戍边的职责。

四连通过严格落实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量化管理考核办法,扎实推进一流民兵队伍建设上水平,开展民兵集结拉练时,职工(民兵)可在十分钟内到达,到位率80%以上。“四连在落实‘三位一体’机制上做得很好,切实强化了‘兵’的意识、提升了‘兵’的能力、彰显了‘军’的属性,他们的管理方式值得其他连队学习借鉴。”七十九团武装部部长木拉提·巴依都来提对四连的民兵工作很是认可。

公私仓廪俱丰实

四连如何把“三位一体”机制落实到位,实现职工“人在地上”或“离地不离连、离连不离团、离地离连不离责”的?“没有别的窍门,就是真正担起‘当家人、主心骨’的责任,科学引领、实干带动,让职工群众就地就近增收致富,实实在在见效益,得实惠!”连队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刘刚一语道破“天机”。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让职工和“五统一”说“拜拜”,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怎么卖都由职工自己说了算,可怎样谋划一个好的种植模式,实现收益有保障,许多职工心里也没谱,再加上不善种植的少数民族职工占了连队总人口的63.7%,连队的发展、职工群众的致富成了连队“两委”面临的难题。“我们首先加大了订单作物的种植面积,2021年发展制种玉米7934亩,再结合‘不善种植的职工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由种植能手全程管理’的模式,制种玉米平均单产509公斤,亩平均收益2901元。”四连副连长张学鹏说,连队在引导职工走产业化模式、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今年制种玉米面积增加到10864亩。

02_02_0952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党建+”模式让四连的合作社发展着实“开了挂”。“在党建引领下发展的合作社,杜绝了‘利用资源、利己发展’的片面,实现了对资源的科学有效整合和发展的全覆盖。”连队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谭仕勇对合作社的健康有序运作有着明晰和理性的认知。

2021年,四连硕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民主选举,在入社的365名职工群众中选出14名种植能手负责作物的全程种植管理,其余职工群众则采取农忙时入社务工,农闲时在连队或周边团场、企业、口岸务工的方式增加收入。“入社社员在农资等方面实现了节本,我们一年也有了工资性收入,其他社员腾出更多时间增加务工性收入,这样就实现了全员增收。”14名种植能手之一、职工聂启良说,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实效。2021年底,合作社年收益710万元,14名负责种植管理土地的职工人均分红4.1万元;其余入社职工分红6000元,务工增收平均在2.4万元左右,再加上作物种植效益,人均收入达到4.4万元。“作物加分红再加上农家乐的收入,去年我收入六七万元,土地托管了,我省心放心,还不用担风险。”哈萨克族职工玛尔依娜·努尔太乐呵呵地说。

大河水满小河欢,公私都发展的好势头让四连成了职工群众眷恋难离的热土。职工子女、今年23岁的维吾尔族青年叶克塔巴尔从石河子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连队,“团场改革带来的变化我全都看在眼里,连队现在还搞起了网络直播,我回来有用武之地了。”从小生活在连队的叶克塔巴尔高兴地说,守着父母,守着家乡,实现一番作为是最幸福的事。

踔厉笃行同风起

入社后省心省力收入高的“躺赢”模式,让合作社在职工群众中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今年初,合作社新增社员70人、总社员达到435人。连队富余劳动力或从事季节性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人人都找到了适宜的发展路子。目前,3户职工群众在连队营区开商店,8人从事交通运输业,种养结合户达到62家。对于收入较低、就业能力较弱的职工群众,连队“两委”积极和口岸及周边企业协调,介绍他们进企业务工。“以前我种地,还养了几头牲畜,收入也不高,后来连队介绍我到厂里当保安,地和牲畜都托管出去,一个月工资2800元,媳妇也出去打工,一家人收入增加了不少。”连队居民康达拉·火箭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

风生水起的运作现状,职工群众交口称赞的口碑,并没有让连队“两委”满足,“我们目前的托管模式仅仅是合作社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要考虑的是提高种植养殖管理水平,提高作物单产、牲畜品质,保障社员收入。以后我们要办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就业岗位,让职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谈起目前已开始起步的社办企业,谭仕勇表示,这将进一步加强社员与合作社的联系,让入社职工既能分享初级产品的销售收益,还能分享农产品加工带来的增值收益。

2021年5月,合作社成功注册可克达拉锦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种植养殖、玉米烘贮销售、饲料加工、滴灌带生产等。在办好土地“托管所”、牲畜“小饭桌”的基础上,可一次性存栏2000个标畜的养殖场和预计年产量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都已开工建设。组建伊始就来到连队谋发展的职工聂启良说,自己亲身参与并品尝到合作社发展带来的“甜头”,对社办企业充满信心。“去年我们第一年运营就取得了不错的效益,所以一说办公司,我第一个支持,入股了40万。”

02_02_0949

目前,该公司680万元固定股已认筹完毕,32名包括连队“两委”在内的职工分别以10万至50万不等的资金入股成为股东。“我们会构建好‘合作制+股份制’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同时完善利益链,让大家都能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谭仕勇说,合作社今后要做好从服务平台向服务平台与投资平台相结合的方面转变,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

“四连在抓发展中,不仅实现了不落一人、全覆盖,也给其他连队提供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目标和对象。”七十九团党委书记、政委李昆朋说,希望这样在基层一线当好职工群众“服务队”的“两委”班子越来越多,使团场连队成为职工群众的“福地”与“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