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婷
最美人间四月天。走进六十八团连队,绿植争奇斗艳、马路平整宽阔、民居自然淡雅、院落整洁大方,俨然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
近年来,六十八团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加大伊犁河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整治团场连队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将美丽团场建设成为“风景美如画,田间有农家”的诗意田园。
“河长制”绘就伊犁河水清岸绿新景象
蜿蜒流淌的伊犁河是六十八团职工群众的母亲河,流经六十八团河段总长6.5公里,是团场重要的饮用水源和农业灌溉水源。春季的一阵阵暖风吹来,河岸边草木葱茏,鲜花点缀其中,河水波光粼粼,让人心旷神怡。
九连职工木拉提·沙亨特克从小生活在伊犁河畔,热心生态环保的他在六十八团实施“河长制”后,成为了一名“民间河长”,每天都要带着连队其他义务巡河员沿河走上一圈,看看有没有人随意捕捞,有没有游客乱丢弃垃圾等。他指着伊犁河周边湿地说:“小时候,伊犁河岸边红柳很多,后来经常有人在这里开采砂石料,环境不好了。通过这几年治理,你看现在红柳又长出来了,野生动物,特别是水鸟非常多。”
据六十八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曹鑫宇介绍,在河湖治理工作中,团场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团有团级河长、连级河长、义务巡河员共21名。在日常工作中,河长每周至少全线巡查一次,义务巡河员每日对河道周边及水面进行巡查,对河道、岸边乱扔乱倒的垃圾进行清理。同时,设置了禁渔期,在每年的3月到6月禁止任何形式的捕鱼活动,伊犁河呈现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除此之外,六十八团在保护好伊犁河原有生态环境外,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保护好周边少数民族连队的风情特色,通过将连队风貌和文旅项目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凭借这绿水青山之美,换回金山银山。
人居环境整治扮靓美丽连队
通往六十八团的市政道路宽阔笔直,驱车行驶在路上,不时能看见连队居住区点缀在大片的稻田之中。走进乡间田野,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农户家中窗明几净,一幅美丽宜居、移步易景的乡村新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
这几年,六十八团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推行“五清三化一改”,在美丽庭院建设中推行田园、菜园、果园、花园和家园“五园共治”。共推动连队改厕1360家,改善农房风貌900家。实行门前“五包”责任制,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把自家庭前院后整治干净。看着家园变得越来越美,环境越来越好,职工群众都发自内心感到高兴。
七连职工刘守容告诉笔者:“平常一有空,我就会主动出来打扫卫生,看到连队变得越来越整洁干净,我很开心。”刘守容介绍,自从连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职工群众都很支持,经常在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对连队公路、营区进行清理打扫,“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情也变好了,维护环境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据六十八团经济发展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大力开展连队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团场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绿色低碳出行”“爱国卫生运动月”等重点工作,多维度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提升职工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美丽连队的主人翁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爱护环境人人参与、优美环境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产业融合全面盘活乡村旅游资源
扮靓美丽团场的同时,也带火了乡村旅游经济。在六十八团,依托“中国美丽田园——最美稻田景观”这张名片,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此外,还有“伊香大米”、稻田虾、稻田蟹等农特产品,品类丰富。目前,团场已建成的长丰稻作文化展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集高效种植、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旅基地。
今年,这个景区也正进行全面提质升级。景区内加快完善公路、游客服务中心、健身步道等基础配套设施,并对所有弯道和道路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全面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在景区周边,不少职工瞄准商机,还开起了农家乐,目前团场已有农家乐8家。
二连职工徐娟经营着其中一家农家乐,她高兴地告诉笔者:“现在环境变好了,来团场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像以前收入单一,开了农家乐后,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在团场文旅产业的带动下,相信生意会越来越好。”
六十八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主任温宪江表示,接下来,团场将继续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团场旅游规划,盘活土地资源,实现“一连一特”,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塞外江南生态旅游示范区。不断完善旅游业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服务,延伸旅游产业链,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开展各种乡村旅游活动,促进旅游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六十八团成为一张靓丽的乡村旅游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