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馨予 通讯员 张婷
8月2日,记者在六十八团居民刘杰的养殖场里看到,一排排养殖笼里挤满了鹌鹑,它们或悠闲觅食、或竞相争抢,不时有鹌鹑蛋滚落出来,再加上棚内鹌鹑们叽叽喳喳的叫声,现场一片热闹。
今年36岁的刘杰,之前在七十五团依靠维修技能创业,但受疫情影响,行情不佳。去年疫情过后,刘杰在朋友的介绍下,去成都实地考察鹌鹑养殖技术。发现鹌鹑养殖投资少、见效快、市场潜力巨大后,刘杰认真学习养殖技术,然后来到六十八团,与连队沟通后,将连队的闲置房屋利用起来,开始了自己的鹌鹑养殖事业。
鹌鹑全身都是宝,肉和蛋营养价值高、滋味好,粪便烘晒干后能当肥料。除此之外,鹌鹑从雏苗到产蛋共计40天左右,生长周期较短,产蛋量高。现在,刘杰的鹌鹑蛋在周边各地都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完全不愁销路,一枚小小的鹌鹑蛋,成了他致富的“小金蛋”。刘杰说:“我现在有两个养殖圈,共有45000只鹌鹑,年收入可达到25万至30万元左右。今年到现在,进了四批鹌鹑苗,前两批已经进入产蛋高峰期,仍旧供不应求,预计年底能发展到10万只鹌鹑苗。”
六十八团草尚肥商贸公司负责人靳广陆告诉记者:“这些鹌鹑蛋主要是供应我们团场食堂、农家乐等地方,它的储存时间比较长,保鲜度也比较好。”
刘杰通过精心养殖,一步一个脚印,把小小鹌鹑做成了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他说:“我每天往外送两三次,一天大概有30筐,每筐10公斤,一般送往伊宁市、可克达拉市、察布查尔县和六十八团附近。每天的蛋都能卖完,有时还不够,就得把订单放在第二天。现在订单都排到两三天后了,因为要保证每个商家都不断货,所以每天都给他们匀着来。”
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刘杰计划完善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和防疫设施,利用连队其他闲置房屋,准备自己孵苗、育雏,从销售到产品加工都实现正规化、一体化,并开发加工更多鹌鹑系列产品。刘杰告诉记者:“扩大养殖规模后,我会尽量带动团场周边的富余劳动力、或是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帮助他们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