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场动态 >> 详细内容
夫妻牛筋面馆的秘诀:越奋斗越幸福
发布:2021-07-31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编审:admin  浏览量:586 

通讯员 展叶青

“这你都不知道吗?咱们团沙林步行街有家牛筋面馆,一个月能用掉1吨的面粉,生意红火得很!”六十三团社区居民吴丽婷对笔者说。带着一份好奇心,7月21日,笔者沿街打听,一路寻找这家店,没料想它竟隐藏在巷子深处,真是应了那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走进店里,店主彭燕平还不是很忙,说明来意后,她笑呵呵地与笔者聊起了“生意经”,言语间带着河南口音,让人觉得亲切。

彭燕平是标准的“兵二代”,父亲彭鲁民是六十三团原宣传科科长,从小她就见惯了父亲“爬格子”的辛苦。大学毕业后,她也在《生活晚报》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成家有了孩子,因为照料不方便,便毅然决然放弃这份工作,选择回团创业。

“买卖好也离不开我老公的辛苦,我们是夫妻店嘛。”彭燕平幸福地说。她丈夫叫孙春浩,为追随相恋七八年的女友,从河南省平顶山市移民来到六十三团。刚来团时,他盖房子、刷油漆、干各种力气活,在各个建筑工地辗转,到年终也没赚到多少钱。

后来经人介绍,两口子一合计,决定到六十六团学做牛筋面,学成之后回到团场,六十三团从此就有了第一家牛筋面馆。

彭燕平说,那个时候条件不好,没有盘下门面,夫妇二人就拉着手推车,在菜市场一棵大树底下“扎了根”。摆上1张桌子、4个凳子,小吃摊就这样“撑”起来了。创业之初,儿子才三四个月大,有时忙起来,她只能自己抱着孩子在市场叫卖。

刚开始,他们也不是没有遇到困难。手艺学成归来后,购买机器需要投入1000多元。当时囊中羞涩拿不出钱来,多亏了父母及朋友的资助,才解了燃眉之急,把机器买了回来,牛筋面的制作也随之“提档升级”。

后来感觉只做牛筋面有点单一,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再添个擀面皮,于是又跟六十六团的那个老师傅去学习手艺。可没料想,这次学擀面皮,人家竟留了一手,回来之后他们怎么也做不成。当时面浆一桶一桶地往外倒,浪费得那叫个心疼,其实就差师傅那“画龙点睛”式的一下点拨。夫妇二人索性厚着脸皮把师傅请来,请人家吃饭、各种套近乎、请教学习,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学会了做擀面皮的诀窍。现在这家小店就主营牛筋面和擀面皮,最近几年,菜单上又多了一道肉夹馍。

彭燕平还讲到当初发生的一件趣事,有些没吃过牛筋面的外地顾客过来吃饭,一边吃一边在碗里翻找牛筋和牛肉,可碗都见底了也没找见踪影。后来她向顾客解释,牛筋面之所以被称之为牛筋面,是因为它的口感筋道、形状类似牛筋。顾客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这方水土的饮食文化。

眨眼间,从创业到现在,21年过去了,几乎和儿子一般大的牛筋面馆就这样一路干了下来,生意越来越红火。彭燕平告诉笔者:“我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不想追求什么大富大贵,一家人能够过上踏实平稳的小日子,就足够了。”

在居家防疫的那段日子里,彭燕平被迫关掉了位于团场人民路转盘的店铺,侧重做好步行街最西头那家老字号牛筋面馆。即便如此,生意也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因为那些在他们家吃了十几年的老主顾,还是会寻过来,在炎炎夏日里,要上一瓶啤酒、点上一份牛筋面,心满意足地吃完后,再给家人带回去一份。

笔者还了解到,七八年前,他们已经买下了步行街的一栋二层小楼,现在一楼是他们的门店,忙了一天后,两口子直接到二楼休息,这样一来便省了不少来回跑腿的力气。如今,二人都是十二连职工,他们把土地承包出去,专心经营着这家小店。每天早晨七八点开始忙活,从和面、洗面到配制调料,每一道工序都由自己亲手制作。每次不会做太多的量,卖完之后继续做,这样既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和口感,也成为这家“老字号”牛筋面馆延续二十多年的一大秘诀。

去年八月疫情防控期间,店铺处于停业状态,丈夫孙春浩主动做了志愿者,每天在步行街巡逻、送菜、消杀,期间还捐赠300份牛筋面和擀面皮,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防疫人员,电视台本来想要报道的,但被他委婉拒绝了。

彭燕平看了一眼还在后厨默默干活的丈夫,说道:“他啊,性格内向得很。说实话,参加志愿服务也算是我们普通人能尽的一点绵薄之力了。”

谈到对未来的期望,彭燕平眼中流露出夺目的光彩。她说,以后还是想多学些知识,让自家店铺走出团场、走出伊犁、走出新疆,朝着真空包装、线上销售的方向发展。现在儿子上大学了,会经常买书送给她,市场销售、面食制作、为人处世等都是她喜欢读的书籍类型。

离开之前,店里右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墨宝,吸引了笔者的眼球,那是彭燕平的父亲彭鲁民老爷子写的几个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听她讲,本来想悬挂“天道酬勤”的横幅,但做过宣传科科长的彭老爷子觉得稍显俗气,就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中的这句话,或许这也是老人对女儿女婿的一种期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