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场动态 >> 详细内容
温 州 老 师
发布:2020-09-10 来源:​蒋晓华  作者:伊犁垦区报  编审:admin  浏览量:498 

一直对温州心怀感恩。

我读高中时,教我们的几乎清一色是浙江温州支边青年。班主任、教物理的林可夫老师,教语文的林锦堂老师,教英语的王守真老师……

四十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能清晰地记得他们的一笑一颦,举手投足。从小学到大学,再也没有哪个老师群体能给我留下如此深刻、永不磨灭的印象。

生养我的六十五团1958年建场,当时叫清水河农场,1969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起初几乎可以说是文化教育的沙漠,老军垦大多识不了几个字,虽说部队多次开展扫盲运动,那成果却也有限。我1962年出生,在连队上小学时,老师多是从1960年代来疆的自愿支边人员中选拔的。记得小学三年级,上常识课,一位操着浓重陕西口音的女老师一手用树枝做成的教鞭指着黑板上的《中国政区图》挂图,一手捧着课本念着有关《中国地形图》的说明:“同学们,绿色的是平原,看,西藏是绿色的,西藏是平原。”我无意时隔近五十年还贬损我的这位教学态度极其认真的启蒙老师,她也是赶着鸭子上架,不得已而为之。我只是想说明一点,我这个大学本科中文系毕业生至今分不清z、c、s和zh、ch、sh,也不全是我的错。我还想说,正是从没见过大海甚至江河,我对上高中时能遇到这么几位博学多才的温州老师是多么感到庆幸,是他们给了我真正意义上的启蒙。

我从连队简校初中毕业,以全团统考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团中学(由此可见整个团场的小学、初中教学质量都比“西藏是平原”好不到哪里去)。高一两个班,我分在甲班,班主任林可夫老师根据我的升学成绩,安排我担任学习委员。

林可夫老师教我们物理。在这之前,这门课程我在初中就学过两年,老师讲啥我听啥,课本上的习题一道道去做,如此而已。林老师第一堂课就给我们打开了全新的物理世界。在他之前我接触过的老师从来没有一个像他这样,把一门课程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我想,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导师。

林老师的物理课讲得好。运动学,动力学,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物体各种受力现象的分析……连他几岁的小女儿张嘴都能说出“F=ma”。我惊讶自己一回忆起高中阶段学过的物理知识记忆力就出奇的好。更难得的是他教给了我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法,使我终生受益。

作为班主任,林老师的管理方法也是独具特色的。他作风民主,尊重学生,平易近人,与我们自小学以来遇到的有些只讲尊师不讲爱生的班主任大相径庭。我们对他“敬而近之”,把他当成大哥哥,大朋友,班里自然也就减少了一些风波,学校每年评选出的优秀班主任总也少不了他。

温州人大概多林姓,不然怎么这么巧,我们的物理老师姓林,语文老师也姓林呢?姓林的语文老师名叫林锦堂,是学校的教务主任,胖胖的,留着小平头,很有点小平同志年轻时候的样子,我后来选择语文教师的职业多半是受了他的影响。才华横溢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一张铁嘴,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语文老师的三项基本功他占全了。我面前至今还能浮现出他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毛泽东主席的代表作《沁园春·雪》的情景,笔走龙蛇,龙飞凤舞,扬扬洒洒,与伟人手迹不仅形似,神也似。林锦堂老师后来回到温州,成为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我曾两次去温州探望老师,都给他敬了酒。

毫不谦虚地说,当年我是林锦堂老师的得意门生。在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下,我也有了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林老师的公开课上,面对众多陌生的先生,我面不改色心不跳,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侃侃而谈,语惊四座,给林老师脸上贴了不少金。我也能写一手好作文,林老师常拿高一学生蒋晓华的作文去高二年级读,满足了我如今想来太肤浅太浅薄不知天高地厚的虚荣心。只可惜我的字没有得到林老师的真传,那是出身书香门第的他从几岁起用毛笔临帖临出来的。怨谁呢?怨我那些把西藏说成是平原的小学老师?这样对她们恐怕也不大公平。

再下来印象深的要数王守真老师了。这是位学究型的老师,上课一丝不苟。我们的英语课是高二时为应付高考才开的,仅学了两册初中课本就上考场了。好在那时英语成绩只占30分,无碍大局,才没怎么误了我们这些先天不足的团场子弟的前程。王老师教我的那些单词和简单句型我大都还能记得,也算是我对这位从心底里敬重的温州老师的一种念想。王老师业余时间还从事汉字电脑编码输入的研究,1982年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在武汉开研讨会,他也带着自己的方案去了,其方案是提交大会讨论的二十余种方案之一。大概是王永民先生的五笔字型更具优越性、可操作性,王老师的没有被选中,不知他现在对此是否还有兴趣。在我周围,在团场,还有这样优秀的人才从事着如此富有挑战性富有创造性的劳动,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让我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我的温州老师们以鲜明的个性、卓越的才华深深走进了我的精神世界。我是父母喂大的,是团场喂大的,也是他们喂大的,我永远感激他们,爱着他们。我在想,他们1960年代中期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边疆,这对边疆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支青,武汉支青,温州支青,来自全国各地受过正规初高中教育的城市支边青年,提高了整整一代兵团人、新疆人的文化素质,并将延及后世,惠及千秋万代。

我的几位温州老师早已相继回到故里,他们在边疆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我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我只想说,一切都如过眼烟云,唯有文化永恒,老师们播撒下的文化种子,已在祖国边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来自内地文化发达地区文化使者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