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场动态 >> 详细内容
邢银海:“西瓜地里的诗人”
发布:2020-09-05 来源:李惠  作者:伊犁垦区报  编审:admin  浏览量:531 

04_04_1004

                                  邢银海近照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他,撰写的诗歌字里行间饱含家国情怀;来疆不足半生,却深爱兵团土地;无数情深意切的诗行,写满他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内心,万物皆源于大地,美好皆源于幸福,他就是素有“西瓜诗人”美誉的六十三团十一连职工邢银海。

“心怀美好,眼里便满是阳光”

1970年出生的邢银海,是一位连队种植户,也是一位诗歌爱好者,确切地说,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名农民。因为他扎根于兵团最基层,和伟大祖国最西北的土地亲密接触。早在2003年前,邢银海就对西部生活充满向往,尤其对几代兵团人在亘古荒原上建设新家园充满敬意,去兵团生活,成了他的目标。

2003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六十三团去河南省沈丘县招工,得知消息后,正在沈丘县种植园工作的邢银海,没有犹豫,搭上车就奔赴招聘地点,当即报名参加了招录,并如愿以偿成为六十三团一名职工。招聘结束后的次月,33岁的邢银海便带着妻子王喜荣和两个孩子,把家安在了六十三团,成为连队一名种植户。

从内地来到六十三团,邢银海立刻被兵团火热的生活所吸引,加之他自幼爱好文学,酷爱诗歌艺术,写诗便成了他劳作之余的一个爱好。

位于塔克尔穆库尔沙漠腹地的六十三团,是一个边境团场,每每感受到这里各族职工群众战天斗地、建设绿色家园的无私奉献精神,每每听到这样的歌声:“是谁在沙漠里耕种,是谁在界河边守望,闪亮的钢枪屹立风雪边关,辛勤的汗水唤醒亘古荒凉,那是咱屯垦戍边的沙林人,沙林人,是忠诚的卫士,是绿色的太阳……”邢银海的内心就充满力量。

从落户六十三团开始,邢银海的灵感和激情便喷涌而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写诗,邢银海认为,诗歌艺术是生命的升华,而诗歌是对个人阅历和思想情感的表现。创作离不开真实的生活,兵团这片热土培育了他,生活又给了他满满的热情,于是创作激情的喷发,因为兵团生活的这个“活水”不断注入,便源源不断地产生了。

四师文联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推荐邢银海参加了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骨干第六期培训班和毛泽东文学院第八期新疆作家班学习。

系统的理论学习,为邢银海更好地写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17年来,靠着执着的热爱,邢银海坚持读书学习,坚持诗歌创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多首组诗在地州、省级报刊上相继发表。2018年至2019年,他先后成为师市作家协会和兵团作家协会会员。

六十三团老团长郑清英曾这样评价邢银海的诗歌:“他是一位在边防线上种西瓜的诗人,他的诗歌散发着土地的芳芳和对祖国的热爱。”

“心怀美好,眼里便满是阳光。”在邢银海的眼里,岁月轮回、人物风情、屯垦戍边……都是极美的风景、愉悦的体验、满眼的阳光,而这些丝丝缕缕、日积月累的阳光,在执着和坚守中,幻化成跳跃的文字,成为一首首诗。

“把心里的爱,写给大地”

“把心放平,日子便是一汪平静甘甜的湖水;把心放松,生活便是一朵自由闲逸的流云。”对于邢银海来说,把日子融入诗歌,就是自己最好的生活状态。

西瓜、土地、思乡,是邢银海诗歌创作的三部分,他的诗,大部分是写第二故乡六十三团。在他的笔下,所种植的庄稼是有灵性的,春夏秋冬都孕育着美好,他所思念的都是直抵心灵深处的。

瓜地里,邢银海朴素的诗句,读来如临现场,绿藤长满地垄,满田无垠的翠绿跃然纸上。“一垅垅西瓜苗/是我构思的/碧绿诗行/我熟悉而陌生的土地/汗水滴落/每一滴汗水/映照一个日头/每一滴汗水/打湿一轮月亮/西瓜秧蔓延、疯长/六月,西瓜坐果的季节/我走进你稚嫩的幼果/融入你严密的结构/在炎热的七月/和你一起成熟。”

再细读邢银海有关土地、故乡的组诗,内心感慨万千。“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迟来/积雪刚融化/路边的草芽就探出了脑袋/我也迫不及待/走出来拜见亲切的土地/机车昼夜轰鸣/拉开春播的序幕/男人精神饱满/种子蠢蠢欲动/女人花枝招展/装点着北方的早春/行走于春耕大地/泥土芬芳/空气新鲜。”

“母亲,那时候颍河水很浅/您趟过清清河水/一上岸就到外婆家/浓浓的桐花香/醉倒您灿烂的青春/母亲,我的小手抽出您温暖的手心/如今,您的手粗糙、枯瘦/您满头白发坐在家门口/守望岁月的长河/母亲,您渡过颍河/我搀扶您走上岸堤/外婆的坟茔爬满荒草/您目及远方/颍河水静静流淌……”

……

邢银海的诗歌字里行间,都发自内心对生活的热爱,无不体现生活着、劳作着、喜悦着的幸福。邢银海把自己、西瓜、土地合为一体,超越了物质,在精神层面上,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正能量。他是名副其实的“西瓜诗人”。

“把心里的爱,写给大地”是邢银海经常提及的。从他的诗歌作品中,不难看出,土地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生活,无法分割。他说高中毕业后,就一直跟土地打交道,从种葡萄、种蔬菜、种棉花,再到目前种西瓜,没有停歇过,种植经验日渐丰富。

没来六十三团前,邢银海一家户均年收入不足万元,如今,在六十三团,他靠种西瓜,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他对西瓜“抗重茬产量高”的技术深有研究,是六十三团榜上有名的西瓜高产能手。

在他的诗歌里,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也频频见诸诗端。

“一把微小钢钎/打通了砧木脉络/一张轻薄刀片/割断了芽苗头颅/一场手术瞬间开始”

“科学如此神奇/它让两个物种亲密结合/嫁接后的西瓜/抗重茬产量高。”

把对生活的爱融进诗歌创作中,就一定会结出甘甜的果实。有人说,一个人的幸福与地位无关,与财富无关,幸福是一种感觉。对于邢银海来说,这种幸福感一定是对土地的爱,落墨于诗行间的价值体现和成就。

“白云聚散,星月依旧”

人生就是漫长的旅途,有阳光,有鲜花,路过坎坷,见到崎岖,才是完美的风景。对于邢银海来说,人生最美的风景无异于写诗、写好诗的无数次轮回,唯有此,才是最美的人生。

“邢银海,不是普通的瓜农,他不仅瓜种得好,还会写诗,且写得好、写得多,称得上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师市文联原主席蒋晓华对邢银海赞叹有加。

“伊犁锐角”微信公众号主编何金良评价邢银海,是一位厚积薄发的诗人。他说邢银海十余年来,只是默默地创作写诗,没有拜师、没有刊发。2016年,有人推荐邢银海的诗给“伊犁锐角”微信公众号,当时读到邢银海的诗后,何金良爱不释手,感慨颇多,当即选用,微信推送后,在师市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争相传阅,邢银海因此得到了“西瓜诗人”的雅号。对于邢银海来说,公众给予的关注,更激发了他诗歌的创作热情。

细数这些年邢银海发表的诗歌,的确是个高产诗人,每年创作诗歌百余首,最高创作量达到一天5首,亦如他每年种植的西瓜,不仅数量多,而且个大味甜,值得一品。

2017年至今,邢银海先后在《伊犁垦区报》副刊《伊犁风》发表组诗《与西瓜有关》《遇见初春》《西瓜苗是我碧绿的诗行》等;在《沙林之春》《可克达拉文艺》等杂志发表组诗《我的鸟》《麦子颂歌》等;2019年在毛泽东文学院院刊《文学风》上发表组诗《我是故乡五月的麦地》。

生活中每一次的完美感受和成果,都能成就一首诗,那是邢银海安放内心的方式,正如他诗中所写:雨离开云的怀抱/独行于黑暗里/穿过一些多情的鸟鸣/安抚着熟睡的五月/大地永远是雨水的故乡/所有的雨声一种暗示/每一滴雨水都有归宿。

写诗是邢银海内心最好的归宿,就像家是每个人的归宿一样。此时不由地想起他写的组诗《麦子颂歌》:麦子总是和故乡连在一起/麦子总是和村庄连在一起/麦子还和荠菜牛草和春天连在一起……

邢银海就是那颗饱满金黄的麦穗,他和爱他的人连在一起,和他爱的团场一草一木紧紧相连。

“白云聚散,星月依旧。”说罢这句话,邢银海的内心安静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