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沈睿燕) 8月是伊犁水果大批量成熟上市的时节,也是果农最忙碌最开心的丰收时节,在特殊的今年,不同于因“果品压弯枝”却滞销枝头而愁容满面的果农,六十一团“红来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1户果农依然乐乐呵呵干劲十足,“今年不是受疫情影响嘛,水果销路不畅,好多人都愁死了!我们不愁,我们有合作社,不担心这个,这不,今天拉走的20吨桃子里就有我家的。”8月17日,种植了三十余亩桃树的职工王成全一边忙着清点装箱桃子,一边表达着心里的踏实。而果农们的踏实和放心,都源于有“红来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硬核力量”的担当,合作社的良性发展运营,也为团场构建土地增效、产业增势、职工增收“三赢”格局释放了积极的正能量。
六十一团地处霍城县西北角,是历史上著名的苹果之城,同时也是“中国树上干杏之乡”,种植水果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目前林果种植面积占全团耕地总面积的58%,团场职工群众在林果产业的扩张中不断受益。但随着国内外日益激烈的水果市场竞争带来的冲击及新鲜果品特殊性本身具有的制约因素,如何尽可能让果品产销路通,也成为该团党委及果农们思考的头等大事。近年来,该团党委立足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和名优特林果资源,一方面把以特色林果为主的经济林产业作为职工群众增收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稳步扩大特色林果业规模;一方面花大力气从种植到销售、从鲜食果品到精深加工,不断拉长、延伸果品产业链,同时,在工作上给予引导、政策上给予鼓励、资金上给予倾斜,做强做优合作社,引领、带动团场果品规模化经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吸纳了本团一连、三连等四个连队41户果农加入,注册资金378万元、种植面积1175亩的“红来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规范运营、系统管理,打造发展“正规军”
合作社是行业的转型升级,而不是简单的“1+1=2”。深谙此理的王有文等理事们在合作社组建伊始就在师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扶持帮助下,严格按照规范合作社的标准建章立制,以管理促建设。“刚开始不懂,有点像乱转的没头苍蝇,师市农业农村局把我们派到兵团、五师学习,每个星期召集我们学合作社相关知识,到我们团手把手地教……还给我们在管理、服务上出主意,资金上给帮扶。”“红来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有文说,合作社之所以能够迅速沿着规范化轨道发展运营,离不开上级专业部门的激励扶持。“我们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生产记录档案等,确保合作社规范运营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落地、执行方案。”王有文介绍说,合作社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各项管理章程,为有序运营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在制度上明确各项职责和权利,并认真执行,使合作社内部管理更加规范,社员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促进了合作社健康发展。建章立制既对整体队伍有了明确的约束性,也提升了大家秉持“团队精神”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积极性。同时,社员科技素质、法律素质、人文素质都进一步提升。“我们合作社制定的章程都比较规范,每个社员对自己参与合作社的权利和义务都很明确。这样规范了好,规范了才能长期发展,不然就跟几个种植户简单搭伙一样了,那样的话我们的利益也就没啥保障了。”社员丁玉英对严谨严格的管理制度有着朴实的认知。
据了解,“红来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果树采用统一施肥、统一使用农药、统一田管、统一收购产品的管理模式,合作社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社员们按照品质标准规范生产,并从资金、技术、物资、产品销售以及农业保险等诸多方面给予提前服务,这相当于把“蜜汁”直接抹到了社员的嘴里,让社员在遵章守纪的同时也切实尝到甜头、得到实惠。“要求多,而且挺严的,但是服务也很到位,这样生产出来的果品达到优质、安全标准水平了,拿到市场上销得才好嘛,我们的知名度才会越来越高嘛。”种植了近70亩果园的社员于兴军说,只要跟着合作社走下去,致富就一定有希望。
量有扩张、质有提高,打造竞争“王牌军”
“红来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就在科学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上狠下功夫。“我们说的快就是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面前,人人树立只争朝夕、力争上游的思想,努力争取合作社的各项工作有新举措、新跨越,这就需要每个社员都按合作社的统一要求,走果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发展路子。”王有文说。基于此,该社不断提高林果良种覆盖率,引进名、优、特、新和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目前已形成苹果系列5种、桃子系列15种以上、梨子系列3种及树上干杏、西梅等共计30多个品种的种植规模。
合作社在发展中始终坚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为社员提供水肥投放、病虫害防治等果林管理技术支持,以及采摘、收获、销售等社会化服务。“要求严,标准也高,整个管理阶段,合作社的理事们经常来地里转,因为我们的果子都是要求有机的嘛,他们就实地来检查我们肥料啊药啊这些用得对不对,他们这么操心,那是为我们大家的共同利益负责呢。”社员王锐告诉记者,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模式避免了过去散户种植一味追求低成本、高产量而忽略果品内在品质的不良现象。王锐还说,每种果品进入成熟采摘期时,合作社都会严格从成熟度、着色率等指标合理调配采收时间。“前一天他们到地里看,定第二天的采收户和采收数量,特别合理。像今天,就采摘收储了我和另两家的300件西梅,熟的不太好的后面还会安排采收时间。”八连职工段利民介绍说。
针对水果成熟期大量集中的实际,合作社加大贮藏设施支持力度,除社员已有的一座冷库外,还常年租赁三座冷库。贮存量达300余吨的四座冷库,保证了社员果品的中转贮存和保鲜贮存,确保社员生产的时令水果上市期显著拉长。
合作社的订单模式规避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流通销售的不利影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乌鲁木齐市九鼎集贸市场和内地,都有固定的长期合作果商,这边把农户的产品收上来放进冷库暂时贮存,那边就按照运单每天一到两车也就是20到40吨这样往外调运,采摘和销售都是有序进行的。”合作社理事张九亮一边忙着果品清点入库一边告诉记者。
质与量并进的原则和稳定充足的合作商,使“红来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明显增强,水果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社员盈利、带动发展,打造产业“先头军”
“红来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运营,撑鼓了入社果农的腰包,也带动了所在连队的果业发展。据统计,2019年,合作社各类水果亩产3500公斤以上,每户销售收入在15万元以上,户均获利8万元以上。“加入合作社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无论丰歉都有保障,不管丰年还是特殊年份物流受限,我们都不用担心果子烂在地里没人要,销售是有保障的,我觉得这种稳定是最让人踏实的。”丁玉英说,自己加入合作社后就再也没有因为销售问题和收入忽高忽低而像坐过山车般忐忑不安了。合作社在不断完善发展、服务社员的同时,还为周边种植户提供水果种植品种、管理销售信息,并积极带动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年管理繁忙季,临时打工人员在合作社内可获直接经济收入15万元以上。合作社常年雇用团场三十到五十名熟练工做果品分装工作,“我们这个果品采摘,在团里就有三级质检了,果农采摘是第一级筛选;分装工是第二级质检,把品相不过关的都淘汰掉;到入库的时候,合作社会再抽检一遍。”分装工领队郝爱玲说,这样的打工既增加了大家的收入,也把大家锻炼成了“火眼金睛”的优秀“质检员”。
“红来运”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积极谋划自身发展和社员盈利,还积极参与到团场林果产业品牌战略工作中,据六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陈雪冬介绍,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有效解决了职工散户在果品种植过程中单打独斗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优化了团场果品种植结构,并形成了有人能带头、有人跑销售、有人打包装、有人走配送的良性经营模式。合作社也积极组织社员定期参加师市、团场、连队举办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现场会,认真学习林果新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
师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化办公室负责人李峰介绍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红来运”这样的规范社、示范社的健康运营,有效提高了果农的组织化程度,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合同生产,降低了经营风险和交易成本,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果农收入,在推动产业发展中起到较好的引领带动作用。对于今后的发展,王有文等人也是充满信心:“我们要紧跟师市、团场的节奏,着力推进果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由标准园向优质园转化,在销售方式上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化,产业链则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化,同时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作用,通过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和增加产品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