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一个迷彩帽,黝黑的皮肤,一件蓝色衬衣,配上冬季迷彩裤——马金山的装扮俨然是一个标准的“兵”,而看到他创作的根雕顿时又让他多了一份文艺的气息。
马金山,回族,1970年出生在六十四团四连,是标准的兵二代。由于当时该团四连土地有限,迫于生活的压力,1990年,马金山搬到了该团十九连生活,正是因为搬到了19连才激发了马金山观察生活的灵感。19连地处六十四团以南,靠近伊犁河,每到伊犁河丰水期,就会有很多的树根树枝被河水冲到下游,因此在休水期的河道里有时候会留下很多的树根。没事的时候,马金山总是会到河边走走看看。但是那时候也就是看看,把看到的树根想象成一个动物或者一个物品的形状,这是马金山刚开始接触树根的时候,而伊犁河也是他创作根雕的源泉。
马金山正式创作的时间是从2017年开始,一个偶然的机会,马金山到朋友家去玩,突然他看到朋友家的柴火推上放着一个树根,刹那间,马金山觉得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他,他立即凑过去仔细的看起来,朋友见他拿着一个树根反反复复的看,还以为他中邪了。后来,马金山用这个树根雕刻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恐龙。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亲眼见到这个恐龙,只见到了照片,这个根雕被好朋友相中作为展品摆放在一个酒店中。从此,马金山创作根雕便一发不可收拾,两年多来,他陆续创作了上百件作品,有些被朋友摆放在家里,有些被摆放在酒店内,一个摆放在察县弓箭博物馆,部分还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亚欧博览会。马金山的名气逐渐大起来。
刚开始接触根雕艺术,如何打磨,如何配座,如何造型,如何取意等一个个问题成为马金山这个根雕门外汉的拦路虎,但他相信坚持就会成功,更何况自己是那么的热爱这门艺术,他走遍团场大大小小的树林,在网上学习对比,两年多的时间,团里的树林,沙包、沟渠都留下了马金山的足迹。
马金山的工具箱里,存放着刻刀、圆铲、锯子、颜料、刷子等40多样形形色色的雕刻工具。在他看来,雕刻是一件快乐的事。说起根雕,马金山一反平时的少言寡语,变得滔滔不绝。他说,根雕带给他的就是一种快乐和成就感,有时候灵感来了可以一夜不睡。
在马金山45平米的展厅里,墙上,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多姿的作品,有马头、仙鹤、乌龟、狗、蛇等被精心打磨又有着天然去雕饰的作品。
马金山对树根情有独钟,他的作品讲究的是天然形成,如果实在需要,他才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只要他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树根,他不管费多少力气都要拉回自己家里。有一次,马金山驱车到伊犁河又去寻找树根,远远的就看到一个有枝丫的树杈立在那里,他立即就联想到了弯弯曲曲的挂件树,没想到看上去不大的树杈却暗藏根基。有一半的树根被埋在了淤沙里,可是当时没有带铁锹,马金山又不舍离去,他竟用手,一把一把的把树根挖了出来,树根挖出来了,可是车里却装不下,无奈,为了把这个心爱之物“娶”回家,马金山在现场把有些树杈锯掉了,即使这样,车的后座两扇车门还是打开着回家的,犹如一辆飞车。
马金山的双手骨节分明、长满老茧,一处处伤痕依稀可见。“有时候这边手的伤口刚刚好,一不小心,因为眼睛盯着木头,脑子里还在想着接下来该如何雕刻时,这边的手又被划破。”马金山的手掌和手指受过的伤已数不胜数。看到他日复一日地辛苦工作,不少人提出建议。一件小型作品,机器制作一天能完成20多个,而手工制作,10天左右才能做出一个。“虽然机械雕刻更快更准,但产品过于死板,少了灵动和神韵,不能体现出树根的自然之美。”马金山说。
忙,是马金山的生活常态,记者的采访不时被打断,一会儿是电话,一会儿是客户来访,瘦瘦的马金山跑进跑出忙着安排。他始终坚信:只要踏实肯干,总会有收获。他笑着回忆说,对于自己从事的这门艺术。妻子包秀花多少有点怨言,觉得他不务正业,整天和木头打交道。马金山知道,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有着传统观念的回族妇女,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吃穿不愁。后来,马金山为了让妻子转变想法,便带着妻子来到石河子市女儿的家,在石河子市的一个地下街,有一个根雕销售店,当妻子看到一个个根雕还没有马金山创作的好,标价却如此高时,包秀花彻底改变了对马金山从事艺术的看法,或许这才是转变一个普通妇女最切实际、最直白的方法。自此,马金山在任何时候创作,都不会被妻子阻挠。没想到,这一举动也改变并帮助了日后马金山办起的农家乐。
马金山从来都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这两年,他以团场19连在可克达拉市域范围的优越地理位置办起了一个根雕农家乐,把自己的根雕作品全部摆放在农家乐里,他想通过农家乐让更多人懂得他的创作,让大家享受自然美。有时候,也有人问马金山为什么不将作品卖出一部分,但他总是把价格喊得很高,当顾客听到报价后都是望而却步,有人会说马金山是掉到了钱眼里。只有马金山自己知道,实际上,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无价的,他从来都是把根雕当成生活,把价格当成数字,他不想自己的作品被贴上金钱的标签。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马金山的根雕农家,在这里享受慢生活,同样也感受根雕世界里的自然美。
谈到未来,马金山信心满满。一方面,他的根雕正在被社会和市场逐步认可;另一方面,师市、团场和有关部门对基层文化重视度不断加大。2019年,师市科协给马金山专项拨付了2万元科普资金,把科普书屋也汇入到他的根雕农家里,帮助他在经营创作的同时带动职工群众学习和享受美好的物质文化生活。
离开马金山的根雕农家时,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展厅,把农家院子再盖几间房子,多创作一些作品摆放在农家乐里,多购置一些科普书籍,让更多人去感受艺术和文化带来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