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春琼是六十三团十六连一名普通职工,她善于学习,刻苦钻研生产技术,吃苦耐劳,热心助人,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践行着自己入党时的誓言。她怀着一颗善良纯朴的心,主动与少数民族同胞结对认亲,把哈萨克族小伙海拉提·布尔力克认作干儿子,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扶贫帮困、民族团结的赞歌。
扎根兵团 艰苦创业
1986年,詹春琼随丈夫杨顺林从四川来到六十三团十六连,成为屯垦戍边的一员。
刚到六十三团十六连的詹春琼站在连队路口,往前看是滔滔向西流的伊犁河水,往后看是一望无垠的沙漠,两间空荡荡的砖房里连个桌椅板凳都没有,让她心里说不出的凄凉,便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出门见荒地,进屋两空空。天天思父母,何时重相逢。”
为改变现状,詹春琼和丈夫商量发展养殖业。他们借钱到霍城县买了32头小猪。在她的精心饲养下,小猪长势喜人。看着小猪一天天长大,詹春琼对生活充满信心,每天背着筐到处给小猪拔草。可时间一长,连队周边的猪草都被詹春琼拔完了,她便跑到沙漠边上拔草,没想到小猪却越养越瘦,没过多长时间,便眼睁睁地看着一头头小猪死去。经团场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诊断,是詹春琼拔的草有毒。
面对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詹春琼背着丈夫大哭了一场。“本来当时家里就穷,养猪的钱都是向别人借的,结果猪死了,给我带来了很大打击,我感觉没勇气再干别的了。是连队职工群众安慰我、鼓励我,让我重新振作了起来。” 回忆往事,詹春琼感慨万分。
1988年,詹春琼和丈夫筹资1000元,开垦了94亩荒地。当时,开地容易种地难,因为没有防风林,风沙特别大,每次浇水,都是一台推土机在前面推沟,水顺着推出来的沟流到地里,可没几天,沟就被风沙掩埋了,下次浇水还得重新推沟。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她硬是坚持了下来,当年,这块荒地给她带来8000多元的收入。从那以后,她不断开荒,捡连队别人不种的弃耕地,种地面积最多时达到416亩。
2007年,詹春琼开始发展农机服务业,自筹资金35万元买了两台拖拉机,为职工提供农机服务。车买回来了,詹春琼跟丈夫杨顺林说:“咱们一定要好好干,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给连队职工提供最好的服务。”
詹春琼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从2007年至今,每年她家种植、农机收入加起来都在10万元以上,成为连队多元增收致富典型。詹春琼相信,自己一定会依托兵团这个大舞台,把致富之路走得更远。
刻苦钻研 科技致富
为积累丰富的科学种田知识,每年团连两级举办的“科技之冬”培训和阶段性技术现场会学习,詹春琼从没缺席,并认真做好笔记,与技术人员和老师探讨交流。她还经常到连队“职工书屋”借阅各类科技杂志、农作物技术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008年,连队试验种植双膜覆盖加压滴灌甜菜,没有职工敢冒这个风险。詹春琼要求在自己的地里做试验。为掌握滴灌甜菜双膜覆盖播种和栽培技术,她主动与团农业科联系学习新技术,与丈夫抢时间不分昼夜调试机械。精心管理加科学技术,当年,她种植的甜菜在遭受低温、冰雹等灾害的情况下,单产达到7500公斤,比普通种植高出3000公斤。
几年来,詹春琼积极协助他人致富,不管在技术、资金还是土地转让上,都是有求必应。
随着职工群众的不断增多,十六连的耕地开始变得紧张,土地越来越紧俏,一部分新职工没有土地承包。詹春琼听说后,主动找到连队,先后将自己改良的耕地转让出317亩,解决了连队7户新职工没有地种的困难。虽然收入因此减少了,但看到新职工致了富,詹春琼没有半点后悔。
连队职工唐松娥的丈夫2007年因车祸去世,家中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人身上。2008年她种植了70亩棉花,但因缺少资金和种植经验,加之遭受大风袭击,失去了生活信心。詹春琼得知后,主动向她讲解种植管理方法,当年为她垫付机耕费8000元,以后年年如此,帮助唐松娥重新拾起了生活的信心。不仅对待唐松娥如此,连队其他职工只要种地资金周转不及,詹春琼都会主动垫付机耕费,每年垫付的机耕费高达30万元。
不仅如此,兄弟团场的职工也慕名到詹春琼家请教种植技术,并请她做种植顾问,她也会全力帮助。2006年,六十七团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花,五连职工王秀兰在六十七团优惠政策的鼓励下种植棉花400亩。缺少种植经验的她了解到詹春琼不仅种植经验丰富而且热心助人后,邀请詹春琼做她的种植顾问。在棉花管理期,每一个环节詹春琼都手把手地教,在詹春琼的帮助下,王秀兰的棉花单产达390公斤,现在王秀兰也成为团场科技致富带头人。
扶贫帮困 无私奉献
詹春琼富了,但她没有忘记帮助别人致富。
她主动与十六连哈萨克族青年海拉提·布尔力克家结对,帮助他家致富;与霍城县红旗公社维吾尔族姑娘努尔古丽结为帮扶对子,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的画卷;团场养老院建成后,她和丈夫每年都带着生活用品去看望老人们……
詹春琼笑着说:“我做这些不算啥。汉族和少数民族本来就是同胞兄弟。当年,我遇到困难时,是他们鼓励了我。现在,我有能力了,理应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詹春琼与哈萨克族青年海拉提·布尔力克家做邻居有十多年了,逢年过节两家人相互走动,相处得像一家人。海拉提·布尔力克15岁初中毕业那年,由于家境贫寒,跟许多牧民家的孩子一样,子承父业帮家里放起了羊,过早地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单调而枯燥的牧羊生活,让海拉提·布尔力克对前途一片迷茫。
这一切被詹春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海拉提·布尔力克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这么大个小伙子现在不上学了,总在家里放羊也不是个办法,这么多年的邻居了,总想伸把手帮帮他,就让他到我这里学点技术,以后也有个好出路。”詹春琼说。
之后,詹春琼便找到海拉提·布尔力克说了自己的想法。从那以后,海拉提·布尔力克每天跟着詹春琼的丈夫杨顺林学开机车。两口子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手把手地教海拉提·布尔力克农机驾驶技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海拉提·布尔力克从一个牧羊娃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农机手,优质的播种技术和服务态度赢得了连队职工的认可。
2017年开春,海拉提·布尔力克在连队承包了20亩地,由于缺少资金,地一直没播种,詹春琼主动给他垫资买来种子、地膜、滴灌带并拉到地里,帮海拉提·布尔力克把种子播下去,还经常到地里给海拉提·布尔力克传授技术。
两个民族两个家庭,20多年的邻里关系,结下了深厚的情感,詹春琼的关心让海拉提·布尔力克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说:“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民族,但詹妈妈就像我的亲妈妈一样,让我学到了很多技术,让我的生活有了转变。今后我会像詹妈妈一样帮助更多的人,绝不辜负詹妈妈对我的一片期望。”
在十六连,无论谁家有困难,詹春琼都会主动去关心帮助,对待熟悉的人是这样,对待素不相识的周边乡镇的群众也是如此,艾木拉·吐尔逊是霍城县三道河乡大柳树村一名维吾尔族劳务经纪人,从2007年开始,艾木拉·吐尔逊每年农忙时节都要来六十三团十六连詹春琼家帮忙,十多年来从没有间断过,大家在互帮互助中,走上了创业创收的致富路,增进了感情,促进了兵地团结和民族团结。
爱心无价,扬善助人,詹春琼更是一个心存大爱济弱扶贫的巾帼母亲。2016年4月,连队哈萨克族职工伊车别克出生8个月的小女儿巴燕突患重病,急需住院治疗。正当伊车别克夫妻俩为女儿的治疗费用发愁时,詹春琼将2000元钱送到他们手中,使小巴燕及时得到救治,让伊车别克夫妇感动不已。
2016年,哈萨克族职工苏里汤别克遭遇车祸,巨额的医药费使他家陷入困境,承包的30亩地无人耕种。詹春琼得知后,二话不说,让丈夫杨顺林开着自家的机车无偿帮他犁地、播种……
詹春琼帮助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故事还有很多,她也因此多次获得四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四师五一巾帼标兵、四师劳动模范、兵团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她家还被评为兵团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