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激发新活力,转变观念奔富路。在七十六团伊阳合作社”去年通过抱团发展,合作社社员们人均增收达2万多元,这让合作社的社员感受到“抱团取暖”带来的收益。
4月3日,记者在七十六团伊阳作社里看到,合作社社长张春林和牧工们正在给养殖的育肥牛准备下午的饲草料。
该团伊阳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0月,有两座1500平米的标准化圈舍。合作社在这八年间,凭着紧跟市场,诚信经营,收入也从2011年的15万达到了今年的100余万元。社长张春林是八连的一名职工党员,有着20年的养殖经验,去年团场改革,他们的合作社有了更多的销售之路、特让他们看到了抱团发展的新方向。
合作社初期主要以生产牛为主,春季至秋季在山上过度放牧。但随着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导致牛的产值下降。于是,伊阳合作社并选择了室内育肥的发展模式,打破了昭苏天气寒冷,不适宜搞育肥的状况,引进了100头新疆褐牛。张春林和社员们一行在育肥的道路上,科学调制饲草料,及时打扫圈舍粪便,做好疫病防治工作,慢慢的他们的合作社看到了效益。目前,伊阳合作社是机械化喂饲草,机器拌料,合作社内有300头新疆褐牛。
“实在、靠谱”是社员们对张春林的评价,不论是在购买牛肚、跑市场做调研,还是联系订单,他都是最积极的那一个。合作社去年的褐牛,大部分都是订单销售,这也降低了风险,消除了社员的后顾之忧。合作社通过公开透明的管理,合理有效的协调,社员们今年人均增收达到了2万多元。
伊阳合作社的褐牛现在是伊犁地区名声远扬的育肥牛,不仅牛的体重高,而且褐牛肉的口感好,让疆内外的经销商前来订单购买。薛庆起是一名来自山东梁山的客户,他就经常在伊阳合作社购买褐牛,拉到山东搞养殖。
团场改革以后,“单打独斗”成为了过去式,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合作社,一起“抱团发展”闯市场,职工们不仅提高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性,同时也积极动脑筋、跑市场、找销路。作为职工自发成立的经济组织,合作社要想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社员“抱团取暖”,同时,也要积极跑市场了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