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爽 通讯员 于庆帆)“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扑下身子,做好种质的收集和利用工作,研究选育出更多适合师市农业生产需求的新品种。”6月13日,正在种质资源圃对春小麦进行杂交授粉的四师农科所小麦课题组成员、科技与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燕郑重地说。
四师农科所坚持“立足四师、面向伊犁、辐射全疆、服务三农”,以创建兵团特色农科所为目标,贯彻落实“人才为重、项目第一、技术创新、特色科研”的发展思路,通过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今年,完善建立林果、粮油、特色作物等种质资源圃150亩,收集种植各类粮油作物种质资源2069份、特色作物种质资源176份、林果种质资源173份、花卉种质资源26份。
多年来,四师农科所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余项。其中参与“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级项目6项,兵团“十二五”农业育种攻关、科技攻关、科技援疆等项目20余项;师市科研项目120余项;先后培育审定各类作物新品种9个,获授权专利20项,发布地方标准10项,荣获兵团级以上科技奖项4项、师科技进步奖20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该所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引进选育的小麦伊农系列、玉米伊单系列、双低油菜、高粱辽杂115、大麦新啤7号等新品种享誉伊犁河谷。尤其是“伊农18”冬小麦20年来一直是伊犁河谷的主栽品种,占冬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累计推广应用10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我们近年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新冬38、新春41已累计推广40余万亩,为兵团小麦创新育种提供了有力的区域技术支撑。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材料1000余份,并陆续有新品种推出。”张燕说。
围绕师市区域特色和品牌建设,该所建立香料种质资源圃47亩,持续开展对薰衣草、薄荷、留兰香等香料种质资源收集、创新利用、品种选育及脱毒快繁等技术研究,涉及领域在全国处于领先,共收集薰衣草、薄荷等种质资源218份。“育成的7个香料新品种填补了自治区50年来无自主品种的空白。其中,新薰2号已在上海、山东、江苏等疆外种植4000余亩。”该所特色作物研究室副主任李敏说。
同时,该所根据师市农业生产需求,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创新高产栽培模式,长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解决团场及周边乡镇农业生产问题。落实国家农业“双减”政策,开展粮油、林果等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示范,率先引进应用性诱剂、迷向丝、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技术,有效提高师市农产品质量。今年,利用“科技之冬”、农艺工培训、科技宣传周、现场会、夜校等平台,累计培训职工4500人次以上;编撰发放粮食经济作物栽培、果树病虫害防治、农药化肥使用等宣传资料1.5万余册。
“今年,我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8项,涉及作物选育、高产创建、绿色防控等多个农业领域,在团场、乡镇设置试验及高产示范田700余亩。截至目前,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个,新薰5号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鲜食玉米糯J75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四师农科所党委书记张振国说。
四师农科所特色作物研究室科研人员在香料种质资源圃里做薰衣草花期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