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检验师市农业农村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考场,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三农”战线上的党员干部。今年上半年,师市狠抓农业生产各项管理措施,农作物长势喜人,冬小麦收获首战告捷。行至秋季,正当林果硕果累累“满枝头”、粮食籽粒饱满“待丰收”的喜人时刻,却突逢新冠疫情再次来袭。农业丰、天下安,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一班人深知唯有“颗粒归仓”,才能让一年的丰产变成实实在在的丰收,才能让职工群众一年的辛勤换做切切实实的收入。
此次疫情发生以来,师市农业农村局按照师市党委统一安排部署,在以往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上下一心、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以稳产保供为主抓手,锚定师市现代农业发展总目标,迅速合理组织各团场有序开展农业生产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
一是健全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让工作“有领头”。 “开展工作最怕‘打乱仗’,尤其又遇到疫情发生,因此及时、迅速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体系是做好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师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志平介绍说。本轮疫情袭来后,农业农村局按照谢强书记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农业生产工作要求,抽调10名党员干部成立师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农业生产工作专班,负责全师农业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时解决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先后组织8名党员干部下沉至疫情防控一线,指导帮助团场开展果品采摘销售工作;组织35名干部留守农业农村局做好秋季农业生产保障工作,各团场也相应成立工作专班,形成了内外通畅、上下一致的服务、管理组织体系,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采取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让工作“有准头”。针对各团场不同的疫情防控形势,严格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切实解决职工群众下地难、道路交通受阻、农产品销售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没有疫情的团场,落实常态化防控要求,组织职工群众正常开展农业生产;在疫情管控区,严格落实家和农田“两点一线”闭环式管理措施,坚持每日核酸检测,分批有序开展农业生产;在疫情封控区,充分发挥连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组织连队“两委”和职工群众成立互助组、党员先锋队,帮助无法下地的职工群众采收采摘,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针对采取闭环管理的林果业大团61团面临的大量成熟水果采摘难、销售难问题,及时组织精兵强将下沉至团场一线,指导团场成立果品销售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果农成立果品采摘互助组,分批有序开展果品采摘工作,目前日均采收水果800余吨。
三是促成通畅高效的销售模式让产品“有赚头”。疫情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市场萎缩、物流不畅、产品滞销这些难题,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迎难而上,花大力气引导、帮扶团场、农业合作组织、职工群众携手“突围”,切实守好职工群众的“果筐子、菜篮子”,有效缓解了眼前的危机,保障职工群众的利益不受损。为确保果品正常销售,农业农村局建立了农产品销售日报、信息共享和问题销号“三项机制”。每日统计采收和销售情况,加强产销对接,积极与九鼎市场、伊犁州邮政、美连美超市等大型配送网点和疆内外客商对接,及时将需求信息共享给各团场,仅伊犁州配送网点日销售农产品100余吨。通过“问题销号”,及时协调解决团场采收、运输、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广泛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职工群众开展“爱心助农”活动,最大限度保证职工群众利益不受损。截至8月20日,已采摘销售各类果品9.1万吨。特别是61团,通过细化完善果品采摘销售工作方案,组织果农、对接果商、协调车辆,有序开展果品采摘、拉运、销售工作,仅3天时间就销售桃子近6万件、1000余吨。
四是做好及时到位的服务保障让职工“有盼头”。运输安全通畅是保障农产品及时销售的关键。农业农村局严格落实自治区和兵团关于保障物流通畅的具体要求,用活用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加强农产品运输车辆信息和农产品货源信息的统筹力度,及时掌握农产品货源地与道路通行情况,协调办理兵地互通农产品物资保障通行证1200余张,有效保障了各团场农产品运输通畅。针对部分早熟玉米和昭苏垦区春小麦已开始收获的实际,为确保秋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农业农村局提早做好农机具检修、跨区域作业、农资储备等保障工作,累计检修各类收获机械449台,棉花脱叶剂喷施机械124台,组织跨区域作业机械100余台,储备棉花脱叶剂3吨、各类肥料5000吨、冬小麦子种6000余吨,有力保障了秋收冬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解决了职工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各团场秋收工作有序开展,已收获春小麦 万亩,制种玉米 万亩。
同时,为做到忙而不乱、安全生产,农业农村局还重点抓好秋收农业机械、农兽药、人影防雹、动物防疫等方面安全隐患的集中整治和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农业农村局全体工作人员凭借“‘疫’不容辞担使命,凝心聚力克时艰”的忠诚与担当,抵御住了来势汹汹的疫情冲击,实现了农业农村工作平稳运行的发展势头,为师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