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浓郁的路灯、典雅的古铜院门、清爽的主题墙绘……这些,俨然一副画卷,描绘赏心悦目的乡村美丽;回连创业的青春“网红”、入连发展的种养“达人”、眼角眉梢盈满笑意的退休老人……这些,宛然一首诗篇,留住乡愁乡韵的故土眷恋;葱翠繁茂的庄稼、皮光毛亮的牲畜、热火朝天的工地……这些,已然一曲飞歌,吟唱并肩振兴的发展乐章。这里,不是远近闻名的名胜之地,也没有得天独厚的物候资源,有的只是频繁的风沙和瘠薄的土壤,然而这里的“两委”们却凭借“方向明、思路清、干劲足”,让边远连队成为物质丰裕、环境优美、令人向往的欣欣向荣之处,这里就是七十九团四连,一个连队“两委”团结带领全体职工群众立足农业、奋力谋划“一产接二连三”全面发展篇章的喜人集体。
履职如此闪光华
5月11日,轮到哈萨克族群众阿亚提别克和其他三位职工群众在连队营区巡逻,阿亚提别克一大早就来到连队办公室领取了装备,“现在农忙,大家都在地里干活或者在外面打工,家里要么没有人,要么就是只有老人娃娃,我们转一转,一方面保证连队安全,另一方面万一谁家遇到事我们还能帮一把。”阿亚提别克和妻子是个体参保人员,分别有20亩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后,两人在连队或附近打工,每当轮到自己执勤,他俩都会提前安排好时间准时参与执勤,“这是我们的义务,有一份土地,我们就该尽一份义务。”阿亚提别克对自身肩负的义务有着最朴实却坚定的认知。
七十九团四连在狠抓连队建设工作中,将严格执行连队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基本制度放在首位,在“两委”班子和职工群众中持续开展兵团历史、兵团使命、兵团精神教育,传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胡杨精神,进一步增强职工“兵”的意识,激发职工履行民兵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哈萨克族职工巴合特汗•马拉西开了一家“农家乐”,为了经营好餐饮生意,也为了避开自己在种植业上的短板,巴合特汗把身份地托管给了合作社,“地可以托管,但民兵义务绝不能‘托管’!”始终坚守这一准则的巴合特汗不管生意再忙,都能准时参加执勤、巡逻工作以及连队职工大会、各类培训宣讲活动。“每年4月至10月是巴合特汗大姐家‘农家乐’的经营旺季,可她从未耽误过履职尽责,在职工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连管会委员马粉连连连夸赞巴合特汗“兵”的意识强。
2020年新招录的甘肃籍职工张多瑞过去对兵团不甚了解,自从成为一名职工后,他说自己有了一种自豪感,“只要轮到我值班,或者有民兵训练,我每次都是早早到岗。”张多瑞自豪地说,他感觉从农民变成职工,有了一份身份地,肩上有了一份维稳戍边职责,履职尽责让普通的青春多了一份光彩。
据了解,四连通过严格落实土地、职工、民兵“三位一体”量化管理考核办法等,扎实推进一流民兵队伍建设上新水平,在开展民兵集结拉练时,职工(民兵)可在十分钟内到达,到位率80%以上。“作为一个边远连队,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连队,四连在落实‘三位一体’机制上做的很好,切实强化了“兵”的意识、提升了“兵”的能力、彰显了“军”的属性,他们的管理方式值得其他连队学习借鉴。”七十九团武装部部长木拉提•巴依都来提对四连的民兵工作很是认可。
公私仓廪俱丰实
总有人探寻,四连如何实现“三位一体”机制落实到位,职工群众能“人在地上”或“离地不离连、离连不离团、离地离连不离责”?“没有别的窍门,就是真正担起‘当家人、主心骨’责任,科学引领、实干带动,让职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便增收致富,实实在在见效益、得实惠!”党支部副书记、连长刘刚一语道破“天机”。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让职工和“五统一”说了“拜拜”,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怎么卖等都由职工自己说了算,可怎样谋划一个好的种植模式、实现收益有保障,许多职工心里也很没谱,再加上不善种植的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占了连队总人口的63.7%,连队的发展、职工群众的致富成为了“两委”的第一“大考”。“我们首先是加大了订单作物的种植面积,2021年发展制种玉米7934亩,再结合‘不善种植的职工群众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由种植能手全程种植管理’的模式,制种玉米平均单产509公斤,亩平均收益2901元。”副连长张学鹏介绍说,连队在引导职工走产业化模式、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今年制种玉米面积增加到10864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党建+”模式让四连的合作社发展着实“开了挂”,“在党建引领下发展的合作社,杜绝了‘单纯利用资源的片面、利己发展’现象,实现了对资源的科学有效整合和发展的全覆盖。”党支部书记谭仕勇对合作社的健康有序运作有着明晰和理性的认知。2021年,四连硕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民主选举,在入社的365名职工群众中选出了14名种植能人负责作物的全程种植管理,其余职工群众则采取农忙季入社务工,农闲时在连队或周边团场、企业或口岸务工。“入社社员在农资等方面实现了节本,我们一年的劳作有了工资性收入,其他社员腾出很多空闲时间增加务工性收入,这样就实现了全员增收。”14名种植能手之一,职工聂启良说这样的发展模式真的是太好了。据了解,2021年底,合作社年收益710万元,14名负责种植管理土地的职工人均分红4.1万元;其余入社职工群众分红六千元、务工增收平均2.4万元,再加上作物收入,人均收入4.4万元。“作物收入加分红再加上农家乐,去年我收入六七万,关键是土地托管,我省心放心,还不用担风险。”哈萨克族职工玛尔依娜•努尔太乐呵呵算起了帐。
大河水满小河欢,公、私都得以发展的好势头让四连成了职工群众眷恋难离的热土。职工子女、今年23岁的维吾尔族青年叶克塔巴尔从石河子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连队,“团场改革让我们连队、让我父母发生的变化我全都看在眼里,连队现在还搞起了网络直播,我回来可是有用武之地了。”从小生活在连队的叶克塔巴尔高兴地说守着父母、守着家乡创一番作为是最幸福的事。
踔厉笃行同风起
入社后省心省力提高收入的“躺赢”让合作社在职工群众中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今年初,合作社新增成员70人、总社员达435人。连队富余劳动力或从事季节性临时务工,或从事二三产创收,人人都找到了适宜的发展路子。目前,3户职工群众在连队营区开商店,8人从事交通运输业,种养结合户达62家。对于收入较低、就业能力较弱的职工群众,连队“两委”积极和口岸及周边企业协商,介绍他们前去务工就业。“以前我就是种地,养了几只牲畜,种地不太会种,收入不好,后来连队介绍我到厂里当保安,地和牲畜都托管,一个月工资2800元,媳妇打工,现在收入好多了。”推荐务工人员康达拉•火箭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
风生水起的运作现状、职工群众交口称赞的口碑,并没有让连队“两委”满意满足,“我们目前的托管模式可以说仅仅是合作社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个时期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提高种植养殖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作物、牲畜单产和品质来保障入社职工群众的收入,但是这个肯定不能作为长期发展的方向。我们现在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就是办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经营岗位,让职工群众就地就近就便就业创业,留在连队有产业有奔头,通过合作组织把职工群众愉悦富足的凝聚在连队,‘三位一体’机制落实的更扎实更充分。”谈起目前已开始起步的社办企业工作,党支部书记谭仕勇表示这将进一步加强社员与合作社的联系,让入社职工群众既能分享初级产品的销售收益,还能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
2021年5月,成功注册可克达拉锦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种植养殖、玉米烘贮销售、饲料加工、滴灌带生产等。在办好土地“托管所”、牲畜“小饭桌”的基础上,可一次性存栏两千只(头)标畜的养殖场和预计年产量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目前都已开工建设。组建伊始就来到连队谋发展的职工聂启良说自己亲身参与并且“品尝”到合作社发展带来的“甜头”后,对社办企业充满了信心,“去年我们第一年运营就取得了不错的效益,所以一说办公司,我第一个支持,入股了40万。”据了解,目前公司680万固定股已认筹完成,32名包括“两委”在内的职工分别以10万至50万的入股金成为了股东,“我们会构建好‘合作制+股份制’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同时完善利益链,让大家都能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谭仕勇说合作社今后要做好从服务平台转向服务平台与投资平台相结合的工作,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
“我们的四连在抓发展中确实是做到了‘布好局、走好步,凝心聚力谋发展’,不仅自身实现了发展路上不落下一个人的全覆盖,也给其他连队给出了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目标和对象。”七十九团党委书记、政委李昆朋说希望这样在基层一线当好职工群众“服务队”的“两委”班子越来越多,推动团场连队成为职工群众的“福地”与“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