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爽 通讯员 于庆帆
5月11日,在七十六团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工人们正有序忙碌着,洗苗、打埂子、栽苗……这标志着四师农科所首批自主繁育马铃薯脱毒种苗在七十六团“落地生根”。
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多年来,四师农科所聚焦“四个面向”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坚持以种子创新和种业发展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使命,依托科研项目,开展联合攻关,突破种子创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动种业振兴,助力师市种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配强攻关团队 深化技术储备
今年,四师农科所利用现有师市重点实验室平台,按“企业+科技+合作社”运行模式进行科企合作,为七十六团培育出18万株马铃薯脱毒种苗,不仅保障了种薯质量,还为企业和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四师农科所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着眼于“一控二减三高效”的绿色优质粮食产业发展目标,致力于培育优质高效的粮食品种。
伊犁河谷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市场对专用型品种的需求加大,四师农科所除加强对雪腐雪霉病、锈病、丝黑穗病等方面的抗病性选育外,还加大了对专用型和优质高效绿色品种资源的收集和利用,连续10年,每年选派1至2名育种工作人员赴海南开展南繁工作。
针对师市农业生产需求,结合本所科研实际,四师农科所成立了5个育种团队,加强了农科所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为品种创新提供宏观指导,并及时总结经验做法,部署年度重点任务,明确育种目标、工作思路、具体措施、进度安排和考核指标。
加强科研合作 育成优异种质
四师农科所先后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科院、新疆农科院、兵团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强科技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及兵团、师市科研项目,借助科研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平台优势,引进应用分子育种、辐射育种、太空育种等高新技术。
从2013年开始,先后选派5名育种工作骨干技术人员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内地科研院所交流学习。“十三五”以来,累计申请国家和兵团级科研项目4个、师级科研项目16个,申请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同时,积极探索“科研单位+农业公司+农业种植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加速了新品种示范推广。
四师农科所所长王朴介绍说:“目前,我们与师市供销社以及新疆九禾种业、伊帕尔汗、伊力特等公司都有合作,不仅促进了品种布局优化和高效生产应用,还筛选和创制出一批优异种质。”通过深入调研、加强合作、重点攻关等方式,该所在育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迄今,累计收集整理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薰衣草等农作物种质资源800余份,完成了其抗病、抗逆和品质性状的特性鉴定,评价筛选出100份特性突出、有育种价值的种质资源。
同时,育成新品种11个,全面应用于生产实际。如新冬29号、新冬38号和新春41号,近年来累计在北疆地区推广已超过150万亩;新薰一号、新薰二号、新薰三号及新薰四号新品种,已全部投入生产应用,繁育种苗7300万株,推广应用4.7万亩,实现经济效益1.8亿元。同时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推广新薰二号种植面积5000余亩,成为当地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加快技术创新 助力乡村振兴
四师农科所特色作物研究室副主任李敏说:“今年,我们针对原有薰衣草部分材料老化,加之逐年从国外引进和整理创制的资源需要扩繁等情况,繁殖更新了200余份薰衣草种质资源,选育出5个新品系,建成50亩薰衣草种质资源圃,为后期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该所利用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为马铃薯脱毒苗生产本地化、降低生产成本、保障种薯质量作出了贡献。
据四师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刘春玉介绍:“马铃薯脱毒苗是无土栽培,主要通过蛭石为其提供生长环境,与传统种植方法相比,可使亩产提高30%至40%。它的优势是抗病性强、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经过炼苗结出种薯后在大田种植,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当地马铃薯品质。”
四师农科所每年还承担着国家玉米、大豆、小麦的区域试验工作,试验各类作物品种170余个,为伊犁河谷优质高效玉米、大豆、小麦品种的筛选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年来,四师农科所利用成熟的椒样薄荷脱毒种苗批量生产技术,为六十九团培育出300万株合格的脱毒种苗,建立了近600亩优质原种苗繁育基地,新增经济效益224万元。为满足伊力特公司生产高档酒的需要,该所引进糯高粱品种(系)9个,建立示范展示基地2个,促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同时,成立科技服务团队7个,每年为合作企业及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并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促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攻克分子生物育种技术,在重要育种基因挖掘、重点品种储备等方面发力,不断攻克各类技术难题,培育出更多适合本区域推广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为师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王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