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青)在第四师可克达拉市伊宁垦区公安局,有这样一名女警,十几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奉献在公安刑事技术岗位上,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践行着法医“让死者发声,为生者维权”的承诺,以事实为依据,以科技为手段,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作出了最美好的诠释:与死亡共舞,为逝者代言。她就是伊宁垦区公安局刑警大队法医张乐同志。
在蛛丝马迹中接近案件真相
穿着一身黑色利落的勘察服,穿梭在各种非正常死亡现场的一线,14年来,她的足迹踏遍四师辖区的每一个团场,曾在密林深处几天几夜搜寻受害人的尸骨,也在似火骄阳下的河滩上检验高度腐烂满布蛆虫的尸体,还在数九寒天,踏雪追踪痕迹物证。
行微量物证的预实验
2012年,根据地方公安机关提供的线索,居民刘某于7年前遇害,嫌疑人供述刘某尸骨在一口回填的枯井内。
找到刘某的尸骨是让死者说话将罪犯绳之以法的关键。
在包裹淤泥的生活垃圾中排查受害人尸骨
接到挖井寻骨任务后,张乐同志将从井内挖出包裹淤泥的生活垃圾逐一进行筛查,由于此井是一口废井,附近的餐馆经营者经常将吃剩的动物骨头倒进去,这给筛查工作增加了难度。
枯井越向下挖,底层腐败物质的刺鼻恶臭四处弥漫,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张乐同志不放过每一个垃圾袋细细排查,连续工作3天,直至将枯井挖至14米深时终于发现了死者骨骸。
死者刘某最终得以昭雪,杀人者也受到法律的制裁。
让无声证件“开口说话”
曾一天穿梭6个现场搬着遗体上上下下,在死者身上找寻蛛丝马迹,给他们开出最后一张死亡证明……
2016年3月,辖区团场一商店老板娘倒在了其经营的小卖部内,现场惨不忍睹,直到一个星期后才被人发现,在辖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张乐同志到达现场后迅速开展尸体解剖工作,通过5个小时的细致解剖,初步确定了死因,推断出死亡时间及致伤工具。
在案发现场收集物证
为了快速破案,解剖完尸体后她又迅速返回现场,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从上百个物证中,将嫌疑人可能接触过的物品小心提取,迎着晨光驱车连夜赶往乌鲁木齐市,将物证带至兵团公安局刑警总队送检。
在上级部门的配合下,送检物证最终成功比重,此案在案发后48小时内成功告破,被第四师公安局授予嘉奖一次。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14年的法医生涯中,她见证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化,从胶片相机到高分辨率数码相机,从人工分析检验到高精尖自动检测设备等。但“人”才是决定性因素,特别是从事法医工作的人,张乐同志始终以严谨的作风和态度参加每个案件。脚踏实地对待每一个现场、每一份物证,用证据“说话”才能把案件办成铁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工作以来,她进行人体损伤程度鉴定,做到了零差错、零投诉,受到被鉴定人的一致好评。
头顶警徽,就从未想过退缩
在很多人眼里,法医这个职业既神秘又恐惧还忌讳,勘验伤体、解剖尸体、查看凶器,让人一提起就不寒而栗。“你真的不会害怕吗?”这是张乐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头顶警徽,就从未想过退缩”她是这样回答的。说这话时,她的眼神中透着独有的坚定。
生活的真相不止残酷一面,幽暗之中也闪着光。
一个独居的孤寡老人感觉自己身体每况愈下,就让社区的邻居每天来看看她。果然,当她过世后,很快就被邻居发现了。当张乐接到报案赶来,看到死者生前相熟的邻居们在门口守着,一边叠着纸元宝,一边聊着阿姨生前的事,老人走得并不孤独。
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张乐始终带着微笑,语气淡淡的。被问及案件细节时,张乐经常“记不起来了”,她认为“遗忘是法医一项重要的职业本领”,帮助她从复杂情绪中抽离,保持冷静和理性。
寻找微量物证
工作十四年来,坚守在公安一线的张乐当家庭和事业发生矛盾时,她坚定毅然地认为家庭应当给事业让路,小家应当为“大家”做出牺牲。张乐同志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多次获得个人嘉奖、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她用无悔的人生,铸造了闪光的警魂,用不懈的努力拼搏展示了一名人民女警的别样风采,用不辞劳苦的默默付出演绎了柔情似水的女儿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