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师市水利局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举全局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水利成果的基础上,坚持责任不松动,力度不减弱,政策不断档,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证。只有搞好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随着外部形势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增加,“三农”“压舱石”作用越来越凸显。在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上,必须坚持大历史观,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强化底线思维,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和回旋余地。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保障粮食安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可以说,水利是兵团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兵团的发展、壮大史,也是一部与干旱、洪水、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是兵团几代人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历史。
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水利先行。一是加强团场抗旱水源建设。以配置骨干水源工程为中心,加强大中型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实行水资源调水引流、多源互补、丰枯调剂,共建共享兵地跨流域互联互通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进程,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与改造,充分发挥已建水库枢纽工程的综合功能,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团场产业集群发展。
二是提高团场防汛排涝能力。抓好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和隐患排查治理,推进流域蓄滞洪区建设。
三是加快构建师市节水体系。一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科学确定和控制灌溉用水总量指标,加快新建节水型、生态型灌区。二要广泛采用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大力推广滴灌、喷灌、微灌和渠道防渗等节水技术,开展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三要提高水资源时空调控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利用有限水资源发展优势农业;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地区,严控地下水开采,严禁大水漫灌,合理置换灌溉水源。
四是发掘乡村水利多功能价值。促进水利建设与消费需求趋势有效对接,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载体。水利工程是水利风景区的基础条件和生态保障,具有观光、休闲、旅游、科学、教育等多功能价值和综合效益。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水利建设与建筑、环保、交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改善水质、活化水体、建设水景,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水利与农业、水田园、水旅游、水文化等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形成系列品牌。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师市水利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刻领会并准确把握“两个确立”、“四个自信”、“四个伟大成就”“五大历史意义”、“十方面历史经验”、“四个必须”等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以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河湖现状管理、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为实施路径,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为师市的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