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 详细内容
像格登碑那样永矗边防
发布:2019-12-10 来源:第四师  作者:  编审:admin  浏览量:558 

七十六团是师市边境大团之一,与哈萨克斯坦相邻,边境线长达数十公里,通往边境的山口较多,这里平均海拔2000米,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叛军的决胜地就在这块土地的格登山上,山上建立的格登碑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战绩,此后,驻扎边关部队镇守这里。200多年来,格登山因此碑而声名远扬。

20世纪60年代初,七十六团数十个执勤站、数百名护边员在格登山下如珠链相连,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国防之墙,捍卫着祖国领土完整,这其中就有蒙古族护边员草克特格斯和他的家人。

一家三代人的60年

初冬的昭苏高原接连下过3场大雪,在海拔2000米、零下20摄氏度的七十六团执勤站,草克特格斯已经8个多月没有下山了。

草克特格斯夫妇居住的执勤站,是边境线上10个夫妻哨所之一,距离四师可克达拉市240公里、七十六团团部22公里。去年,草克特格斯被七十六团党委选派为执勤站党建指导员、管段长。

说起为祖国守边防的事,皮肤黝黑、少语、憨厚的草克特格斯说:“爷爷、爸爸和我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事。”

20世纪60年代初,当地驻守部队在七十六团边防线上建立哨所,在七十六团生活多年的草克特格斯的爷爷阿拉西主动提出来巡逻护边,并把家安在边境线旁,也就是草克特格斯夫妇现在住的执勤站,这一守就是35年,直到1998年,阿拉西因病去世都不曾下过山。据七十六团史料记载,阿拉西多次向部队汇报边境异常情况,是当地驻守部队的优秀信息员、护边员,曾在“边防反苏特斗争”中荣立三等功。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常常嘱咐爸爸‘我们住的地方是祖国的领土,要坚决守好,不让一个人过去,也不让一个人过来’,那时家家都是护边员、家家都有猎枪,誓死守卫边境线成为一种信念。”草克特格斯从小坚信,为国守边就是天

草克特格斯的父亲那那从小就跟着大人巡边。12岁那年,父亲在巡边时右腿被野狗咬伤,因未及时就医,落下终身残疾。但父亲没有怨言,接过守边接力棒,带着母亲奴木根接力守边45年,把一生献给了边防事业。

生命的长短是用时间来计算,而生命的价值则以奉献来衡量。逝者如斯,但父辈们执着守边的精神,在草克特格斯的内心深深扎下了根。

35年和13万公里

1983年,18岁的草克特格斯接过父亲守边的接力棒,带着妻子布娅守边护边至今35年。

从最初的地窝子,到与羊共住的“羊圈”,再到如今翻盖一新的砖混房,执勤站见证了三代人的坚守。

35年来,草克特格斯夫妇每天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就是巡边、守边。巡边时,遇到铁丝网损坏,就动手修好;遇到界碑碑文模糊,就用油漆涂好;遇到打草、放牧的人员,就上前盘问、并劝离禁区;夜里巡边,常常遇到狼和野猪,要凭借智慧和勇气,方能避免危险……他们用坚守筑牢边境维稳的第一道关口。

“我们每人每年平均穿坏6到8双鞋。”布娅说。七十六团边防办公室副主任杨启龙算了这样一笔账:草克特格斯夫妇每天巡逻10至12小时,35年总行程超过13万公里。

七十六团属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每年积雪封山长达6个多月,最冷时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每到冬季,草克特格斯夫妇的手脚冻疮就会复发,裂口、奇痒,提个重物,满手的裂痕就会流血。在这样的环境下,草克特格斯夫妇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风湿病,天气阴冷时,关节和腰椎就反复发病。即便如此,他们的巡边工作也没有停止过一天。前年,草克特格斯的腰椎病发作,连走路都困难,不得不做手术,按医生要求至少要休息1个月,但他手术后仅休息了10天,就执意回到执勤站。

“家就是执勤站,我要像格登碑那样永矗边防。”为了这个“家”,草克特格斯倾尽全力。1997年初春,我方在中哈边境立界碑,因道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草克特格斯牵着自家的马,硬是把界碑驮到山顶,并且一趟趟往山上运送水泥砂石,家里仅有的2匹马因劳累过度都牺牲在边防线上,边防连给他补偿,他分文未收。

2000年9月20日深夜,格登山大雨滂沱,草克特格斯冒着大雨骑马巡逻,在泥泞的山路上,马摔倒了,他被马死死地压在身下,造成右小腿骨折,至今还有一块钢板留在体内。

草克特格斯的两个孩子都出生在执勤站,小时候因为营养不良,孩子连头发都长不出。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在学校住宿,一个月才接回家一次。有一年因为忙,两个多月都没有和孩子见过面,最后在生活老师多次打电话的情况下,草克特格斯夫妇才匆匆下山赶到学校。抱着委屈、无助、神色躲闪的两个孩子的那一刻,布娅泪流满面,恳求草克特格斯下山照顾孩子,但草克特格斯没有同意。

对于妻子和孩子,他是愧疚的。谁的孩子不想在父母的膝下幸福长大?哪个父母不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但在草克特格斯心里,献身祖国边防事业是光荣的使命,他要坚持,只有舍得小我和小家。

榜样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草克特格斯夫妇为国守边的精神,影响、感染着两个孩子,他们从小懂事,学习勤奋,自理能力强。

女儿潮洛蒙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毕业后,没有留恋大城市,而是回到团场留在了父母身边。去年,潮洛蒙嫁到与七十六团相邻的七十四团,成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一名民政协管员,服务于团场的父老乡亲。今年,儿子阿音格考上石河子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他的理想是,毕业后也像父亲一样,为祖国守边护边。

“骏马要看一双眼睛,勇士要看走过的脚印。”草克特格斯的这句话让阿音格牢记在心,父亲的一言一行始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据不完全统计,35年来,草克特格斯夫妇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近百人,堵截临界牲畜上百头(只),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草克特格斯先后30余次获得兵、地优秀边防工作者、优秀护边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在默默守边的35载岁月里,草克特格斯时刻以一名新时代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引领带动周边的各族守边员。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护边员、一名执勤站党建指导员、管段长,草克特格斯认为:“不管前进路上遇到何种风险挑战,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带好头,感恩前行。”

初心释然,砥砺前行。巡边空闲时间,草克特格斯不定期对所负责的护边管段的60名护边员进行忠诚教育,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勇于对宗教极端思想发声亮剑,不断增强为国守边的看家本领。每周一,草克特格斯夫妇都会在执勤站升国旗,用最简单、赤诚的方式诠释拳拳爱国情。

党恩比海深,吾辈当铭记。阿音格告诉记者,父亲这一代的守边条件比起祖辈们好多了。如今,通往边境线上的公路修好了,巡边的摩托车也有了,翻盖一新的砖混执勤站里还通了电,所以更要感党恩,守好边,负好责。

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阿音格在他的入党申请书里这样写道:“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正是这个根植在父辈心中的信念,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面前,没有退缩。这也是我要学习的。”

“为什么总能感受生命旋律,为什么风霜雪雨始终不渝。为什么心中的界碑永远耸立,为什么浩瀚疆域坚强无比……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因为有你……”

因为有“你”,有成百上千名如同草克特格斯般的护边员,长年累月,默默巡逻在边防一线守边护边,国才安宁、家才幸福。

“草克特格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传承祖辈守边的?”带着问题,在4个多小时的行程后,记者在执勤站见到了他。

“对我们而言,他和他的家人就像格登碑一样永矗边防。”“他们是边防哨所的雄鹰。”七十六团边防办的同志一路介绍着、称赞着。

一座山、一条河、三代人,构成了大山深处永远不变的风景。草克特格斯和他的父辈就这样无怨无悔地为祖国守边防,对他们来说,人生没有完结,生命就得砥砺前行。记者被他们三代人坚持做一件事感动着,这件事就是为祖国守边防。对于草克特格斯来说,这样的坚持,就是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坚持得足够久,就会慢慢变成“习惯”,而这种“习惯”,带来的就是感召力。他们的言行感召影响着周围的同事、朋友,同样也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让孩子有了更好的传承。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草克特格斯和他的父辈,为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不懈奋斗了一生,他们在戍边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行着,誓在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快乐幸福。他们用平凡的坚持、不平凡的守护,演绎着“哨所在哪,家就在哪”的家国情怀,传播着新时代的价值风尚,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他们始终不渝的责任心与爱国情,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