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 详细内容
贾成发:一片冰心在玉壶
发布:2019-12-10 来源:第四师  作者:  编审:admin  浏览量:680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和幸福的全家,在新中国70华诞表全家感恩之心,我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贰万元整。”

9月27日,88岁高龄的贾成发老人将一封简短的信和一笔特殊党费交到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老干部局。出于好奇,工作人员朱敏翻阅老人的档案,几页发黄的纸张记录了老人曾走过的光荣岁月,也震撼了这位年轻组工干部的心,她当即发微信朋友圈:老党员交纳2万元特殊党费。

他曾在英雄的部队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屡立战功,荣誉勋章既是对“初心”“使命”的最好诠释,也饱含着他对党忠诚、为党奉献的朴实情感。

国庆节期间,在伊宁市原农四师机关大院内的一幢小楼里,一身质朴的贾成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尘封的记忆慢慢打开,在老人时而激烈、时而开怀、时而痛惜的讲述中,我们仿佛触摸到一个山西娃一生追随共产党那不同寻常经历背后倔强的灵魂。

贾成发1931年7月出生在山西吕梁地区一个小山村,从小参加儿童团抗日。15岁那年,他几经辗转,终于成为一名战士。

1946年11月,贾成发随山西文水县大队一同编入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据档案记载,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贾成发曾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1949年荣立特等功一次;1953年获西北军区二级劳模表彰;1954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回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壮志与豪情依然激荡内心,讲起部队保卫延安、解放家乡太原时,老人眉飞色舞。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驻守南疆到移防北疆,每一段历程都是生与死的考验,却也更加坚定了贾成发的信念,1947年10月入党时,他把部队发的两块大洋作为第一次党费全交了。

1949年,身为护理员的贾成发随骡马大队徒步行军进疆,在前往库车途中遭遇土匪,部队紧急撤离,有战士慌乱中将枪支弹药落下。贾成发知道后,要返回去找,队长坚决不同意。可他想,战士手中怎能没有武器呢?于是一个人偷偷返回驻地找到枪支弹药,然后骑马狂奔,终于在天快亮时赶上了部队。

到达库车后,部队召开表彰大会,对贾成发、陈才德等7人进行表彰。一个月后,领导去团里开会,给贾成发带回一套军服,衣领上绣着“人民功臣”字样,胸口处别着“战斗英雄”勋章。

1952年,二军五师十三团奉命由库车调至巩留,贾成发所在的骡马大队承担了赶牲畜翻越天山的任务。过冰达坂时,气温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死亡的气息弥漫着。贾成发召集大家开会鼓劲,还冒着危险爬上悬崖拔草给牲畜吃。过悬崖时,他把重物扛上,让牲畜轻装通过。

对于自己的英雄事迹,贾成发讲得不多,上面两段描述还是来自他档案中别人撰写的一份材料。

烽火岁月,贾成发经历了很多惨烈的战役,那些流血与牺牲给他留下一段段沉重的回忆。对于老人来说,能够安然活到今天,就是一生的幸运,即使有那么一些功劳,又有什么资格炫耀呢?

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觉得自己很渺小。

走过烽火硝烟的贾成发很快投入边疆建设大潮:在大生产劳动中,屡获“五好战士”“生产标兵”等称号;在新疆军区卫生学校学习时,被评为“优秀学员”;在原农四师医院,不到30岁就挑起妇产科主任重担;还先后调任原农四师卫生局局长和计生委主任,直到1991年离休。

屯垦戍边初期,一切都在草创阶段。为了方便病人,贾成发建起简易的窑房,白天干完工作,晚上熬夜烧砖,休息时间带领科室人员给医院建了座公厕。

1975年,医院派时任副院长的贾成发带工作队到霍城县前进公社(现三宫乡)做宣传。工作之余,贾成发对成员陈永新说:“小陈,咱们到这来既要把宣传工作做好,还不能把业务丢掉,要利用这段时间好好抓学习。”听了贾成发的话,陈永新潜心钻研业务,后来成为医院里唯一没有学历却破格晋升职称的副主任医师。他感慨地说:“老领导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走到哪里都别忘记抓业务,在哪里干活都不能偷奸耍滑,这是他给我最宝贵的两样财富。”

在家人眼中,贾成发任何时候都把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干起工作来不要命。由于长期劳累,1968年他急发肠扭转,从乌鲁木齐直接转至上海医院救治,幸亏手术及时,才捡回一条命。

采访中,女儿贾萍用两个词来概括父亲的一生:勇敢和自律。战争年代不惧枪林弹雨,和平年代敢于攻坚克难,一生清廉不占公家一点便宜。

无论在哪个单位当领导,贾成发出差下团场检查指导工作,能不用公车就不用公车,到哪吃饭都自己付账。在原农四师计生委工作时,给一些单位送计生药品,他都是借平板车自己拉。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能做的为什么要麻烦组织”。女儿有时候想不通,就说:“爸,你看人家当领导都风光得很,就你较真,给你当助理真倒霉,还得自己交伙食费。”

听到女儿的不满,贾成发瞪着眼训斥:“你以为现在的生活是天上掉下来的?那是多少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在贾萍看来,这样的教育比上一堂政治课生动多了。父亲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每种感悟都是切身经历。他曾说,因为一仗接着一仗打,根本没时间睡觉,行军途中走着走着都能睡着。有过这样巨大反差的体验,再对比现在的生活,就会越比越幸福。他传递给子孙后辈的全是一个思想:你们这一代应该怎么做才能对得起党和国家。

1946年秋去寻找大部队时,贾成发穿着一条单薄破烂的半截裤子、一双露着脚趾的烂单鞋。老人指指如今脚上穿的鞋,感叹道:“哪有现在这么好!”

那是一双看不出是黑还是灰的布鞋。贾萍说,有一次她看这双鞋裂口了,就给扔了,谁知父亲发了好大的火,自己又找回来,用胶粘了粘继续穿。环顾老人家里,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摆设,沙发窄窄小小,茶几上铺的垫子斑斑驳驳,电视机也还是那种老式的。

但贾成发显然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还不停地叮嘱孩子们要好好工作。儿女们也追随着父亲,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

贾萍15岁参军,后来考上军校,在部队医院成长为护理专家。儿子贾宁升任原农四师医院院长后,每天忙前忙后,身体不舒服也顾不上检查,55岁那年因心梗突发,昏迷8个月后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段时间贾成发整夜整夜睡不着,戒了好久的烟又重新抽上了,体重也一下子降了10公斤。女儿劝慰道:“爸,我哥虽然去得早,但他工作兢兢业业,你期待的他都做到了,没有给您和这个家丢脸,您应该感到欣慰啊。”

听了女儿的劝慰,老人默默拿起工具,又打理起院内那片不小的花园来。这是他离休那年主动做的自认为有意义的事。当时整片地全是建筑垃圾,他看不过去又闲不住,就拖着连走路都直不起腰的身子,一筐一筐把垃圾搬走,又一锹一锹把地翻出来,再将一株一株花苗栽下去。20多年来,在他的打理下,这片花园每年开春后都郁郁葱葱、姹紫嫣红。

贾萍说:“能多为集体干点事,父亲就很快乐;能帮别人解决一点困难,父亲也很快乐。”

身教胜于言教,贾成发的孙女多次在作文中写到爷爷的教导,也以爷爷为榜样,一上大学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如今,贾成发一家三代都是共产党员。“十一”前夕,他收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捧着沉甸甸的奖章,老人思绪万千,对家人说:“那么多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牺牲了,荣誉却让我们享受了,真是受之有愧。我想交一笔特殊党费,你们同不同意?”家人一致赞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采访至此,记者耳边回响起入党时的誓言。

向可亲可敬的革命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