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兵”,退役69年,仍恪守军人的信念,无私地奉献着;
有这样一位党员,党龄38年,仍奋战一线,用实际行动,红心向党,一生为民;
有这样一位老者,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用笔和镜头书写幸福的新生活。
他爱国,凭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他爱党,凭的是一种对誓言的承诺;
他爱“家”,凭的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
他就是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六团离休干部、89岁的闫欣秋老人。
新春伊始,在六十六团二号小区闫欣秋家里,记者看到,80平方米的居室内,干净整洁,不多的几盆迎春花已经盛开,火红一片。房屋的一隅,一台电脑和书架便是闫欣秋的工作室。
“平日除了一日三餐和外出开展各项活动外,电脑就是我联系外界的平台。”89岁高龄,思路敏捷、言语利落的闫欣秋打开电脑,熟练地操作起来。
在摆满书籍的书架上,记者看到闫欣秋的荣誉证书一摞又一摞。荣誉证书里,属1952年荣立的三等功奖章、第三届感动四师十大人物、六十六团首届感动团场十大人物等奖杯最显眼。
“1990年,闫老在六十六团工会副主席的岗位上离休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帮助他人,他曾2次代表四师和六十六团进北京参加中组部和北京市委召开的全国表彰大会和庆祝大会,被国家领导人和自治区、兵团领导接见过,他是一名真正的离休不退岗的‘老兵’。”六十六团副团长吕自辉深有感触地说。
离休后,闫欣秋先后担任过六十六团老龄委主任、关工委主任、老龄委委员、关工委委员。这一干就是29年,时至今日,闫欣秋仍然默默地奉献着。他说:“我要用实际行动,对得起胸前佩戴的党徽。”
这期间,一方面为了服务好老年同志,另一方面关心好下一代,闫欣秋的离休生活因此分外忙碌。在他的组织下,六十六团先后成立了老年志愿者服务队、六十六团老百姓宣讲团、学雷锋志愿者队、六十六团老年交通安全协管员队、行风监督员队等组织,参加人员达百人以上。在四季轮回中,六十六团的职工群众经常能看到闫欣秋满头白发,带着腿疾,时而出现在学校讲台上、时而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宣讲现场、时而出现在困难职工家里……
从为老年人服务,到老年人自发发挥余热服务社会;从关心下一代,到下一代反哺社会做好人好事。闫欣秋用实际行动感召着周围的人和事。
原全国老龄委主任王照华在伊宁市考察了解到闫钦秋的事迹后,曾题词写下了:“为老年人服务,是无尚光荣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退休至今的29年里,闫欣秋累计开展和参与各类活动2000余场次;为职工群众解难事400余件;出资4万余元为困难职工群众购置慰问品,其中有2万元给湖南、山西、四师20多所学校捐赠《可克达拉之恋》书籍500本。
“一片爱心为谁付出?一座桥梁为谁搭建?”在闫欣秋的人生字典里,“爱”字就是付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他的这份爱,就是互帮互助的兵地之情、结对认亲的亲戚之爱。按闫欣秋的话来说:“我要用微薄之力,架起民族团结之桥。”
1月5日,家住伊宁市的师职业技术学校哈萨克族教师努尔古力和以往一样,坐车40公里来到六十六团看望闫欣秋。
“我和闫爸爸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结成亲戚,每周来看他,已是我们之间不成文的规定。”努尔古力说起4年来和闫欣秋结为亲戚的故事既激动又感慨。“我们是在一次老年宣讲团课堂上认识的,当时闫爸爸是宣讲团的成员之一,看到80多岁高龄的老人,还在组织宣传党的好政策好声音,非常感动,主动与他结为亲戚,并加入到老年宣讲团,无偿担任宣讲教师,先后为四师18个农牧团场、48个农业连队、近万名职工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努尔古力是2014年与闫欣秋结为亲戚的,至今已4年有余。他们结为亲戚后,互相照顾、问寒问暖,有好吃的闫欣秋都会打电话喊努尔古力回来品尝,每次闫欣秋生病住院,远在外地的子女回不来,努尔古力都会第一时间请假照顾他,他们情同父女的情谊,一度成为结亲户的先进典范。
像努尔古力这样的结对户,目前,闫欣秋已结对12户, 其中有3户成为师市“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先进典型,而六十六团机关原翻译兼出纳努尔白·土地的结亲事迹较为突出。2018年,闫欣秋协同六十六团老百姓宣讲团先后开展兵地活动15场次,参与的职工群众累计达3000余人。
现年63岁的维吾尔族退休干部努尔白·土地,是闫欣秋以前的同事,工作期间,他们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熟识,再从熟识到结对成为亲戚,至今已有40年。
40年来,他们所在的六十六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认识的人里,有些已经去世了,但闫欣秋与努尔白·土地之间的情谊一直都没有改变,逢年过节,他们的祝福和问候一直没有间断,按努尔白·土地的话说,闫叔叔是个好人,一个为社会尽职尽责、为民族团结奉一己之力的好干部。
前不久,闫欣秋在伊宁市巴彦岱镇英也尔乡界梁子村,找到了失联43年的维吾尔族大哥库尔班江·托库提家,虽然当年帮助他的大哥去世好多年了,但大哥的遗孀还在,看到他们一家因孩子多生活仍不富裕,闫欣秋便多次拿出退休工资接济她们。“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回报当年在困难时期库尔班江·托库提一家对我的帮助。”闫欣秋坚定地说。
有人说,他花了不该花的钱,有人还说,他是在宣传自己,更有人说,他年纪大了,糊涂了。大爱无言,精神不朽。闫欣秋心里明白,是党的恩情,让拥有了最富有的精神财富,也更是这片为之奋斗过的土地,因为深爱给予了他强大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有人说,一个甘于奉献多年的人,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闫欣秋而言,所谓的情怀,并不是仅仅口头上说着喜欢,抑或做着喜欢的事,而是,当跌倒时、遇到困难挫折时,仍充满着对生活的欢喜和信心。
闫欣秋的电脑里,存着上万张照片,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这些照片,记录了闫欣秋这些年奉献路上的点点滴滴,更记录了许许多多兵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的悲欢离合。
当看到闫欣秋利用4年时间,拍摄的130幅兵团第一代夫妻70岁合影照时,记者内心一片涟漪。他们有的是老军垦、有的是离休干部、有的是普通职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屯垦戍边的第一代兵团人。
“在4年拍摄过程中,不断有老人去世,我感觉时间走的太快,我不敢停歇,他们都是屯垦戍边的英雄啊,我要抓紧时间多拍,多留点他们的资料,计划突破200幅。”
“是党领导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我要用笔和镜头,书写幸福的新生活。”
闫欣秋说着眼睛潮红起来。
这些年,在六十六团宣传部门的帮助下,闫欣秋利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和爱心慈善行为,传递着正能量。
他撰写的《兵团农场的每一天》《团场老人的幸福生活》《关心下一代二三事》等文章,深受读者喜爱。有时最多的一年刊稿达385篇,2013年,被六十六团评为“最美记者”称号。《中国摄影报》《金秋》《老年康乐报》等报刊杂志专门为闫欣秋发放了特约记者采访证,对其采写的稿件长期约用。
在闫欣秋的带领下,六十六团退休职工叶鼎铭、魏新英、李子举、覃道义等40余人,都喜爱上了摄影宣传,哪里有活动,他们的镜头就跟到哪里。
2011年至2018年,闫欣秋连续多年荣获《老年康乐报》《生活晚报》优秀通讯员荣誉称号。2011年、2016年,闫欣秋分别荣获四师优秀通讯员、六十六团“五五”普法依法治理优秀宣传员、优秀义务宣传员等称号。近三年间,闫欣秋组织了20多次大型采访和摄影活动,反响较好,2018年,有3幅摄影作品获国家级奖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有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才有了对生活源源不断地激情和动力。坚信,闫欣秋一定会在自己坚定地信念里,越来越好,一如夏花般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