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虽然不像经济指标或硬件设施那么一目了然,但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好文化这张牌,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实现全面振兴。
“这两年我们连队变化很大,环境好了,还建了文化活动室,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连队‘两委’服务贴心,我在这里生活很幸福。”近日,六师一〇六团三连职工仇书义高兴地说。
据悉,随着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持续深入,一〇六团扎实开展连队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庭院整洁雅致,道路干净平整,各连队的“颜值”不断提升;同时,注重打好文化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传播平台和载体,为乡村振兴带来充沛的“精神养料”,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里的“全面振兴”,就包括文化振兴。我们常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虽然不像经济指标或硬件设施那么一目了然,但却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并且能够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实现党的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体目标,必须打好文化这张牌,推动文化振兴。
打好文化这张牌,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也不例外,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鼓励敢闯敢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依靠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绘就乡村文化建设美好蓝图。
打好文化这张牌,要扶智扶志,实现精神“小康”。通过“扶智”,增强群众脱贫本领和致富能力。一些群众存在学历低、观念保守、缺乏技术等问题,要采取“听得懂、学得会、能管用”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性,着力解决这些群众没有一技之长的问题,增强致富手段,真正让扶贫方式由“输血式”转化为“造血式”。同时,通过“扶志”,增强群众自立自强品质和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教育、动员、引导上的政治优势,加强宣传,鼓舞群众,破除一些群众“等、靠、要”的思想,点燃他们的致富理想。
打好文化这张牌,要因地制宜,利用好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各团场、连队区位条件、发展现状等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兵团是一个承担党和国家屯垦戍边使命的准军事实体,组成兵团中坚力量的前身,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老红军、老八路。各团场、连队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基因,利用自身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用好展览馆等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好兵团故事,唱响兵团精神,不断增强职工“兵”的意识,达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目的。
打好文化这张牌,“车头”要“给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作为“车头”,要站好主导位置,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补齐文化短板,创新文化发展机制,释放乡村文化价值。要在连队“两委”班子中,合理配置懂文化、有底子的“两委”成员,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舞台。要重视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三管齐下。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文化节、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加大对传统节日、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力度,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
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振兴乡村文化,不仅可以活跃经济文化氛围,还可以提升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文化综合素养和精神境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好文化这张牌,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实现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