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惠
深秋时节的伊犁河谷,处处洋溢着温暖气息。在师市各团场连队,靓丽的路口、明亮的路灯、崭新的健身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变化,均源自镇江整合社会之力为团场量身打造的“微慈善”项目。这些“小而美”的惠民举措,精准对接师市各族职工群众急难愁盼,让镇江与师市的深厚情谊在为民办实事中愈发深厚。
镇江市对口支援师市以来,两地始终心手相牵、携手共进。镇江坚持精准援疆、民生优先理念,在落实每年2.18亿元常规援疆资金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微慈善”帮扶模式,通过“一队一策”“一企帮一连”等举措,将计划外资金直投团场连队,聚焦群众最迫切的生活需求、生产难题和健康保障,把帮扶送到基层末梢,让惠民实事真正落地见效。
镇江市丹徒区对口支援六十七团,实施的“微慈善”项目让基层连队焕发新颜。该团五连主入口环境提升工程清理了昔日杂物,让回家的路变得整洁靓丽,居民坦言“每天进出心情都变好了”;十一连新安装的2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职工群众的夜行路,大家纷纷点赞“晚上串门散步更踏实”;十四连新建的健身场成了老人、孩子的乐园,正在锻炼身体的王大妈笑着说:“孩子们有地方玩,我们能健身,这真是实实在在为群众着想。”
六十四团与镇江句容市携手共建,让“微慈善”结出丰硕果实。2024年双方签订共建协议后,一批批微项目相继落地。今年中秋节前夕,句容市宝华镇捐赠的月饼、清油送到十三连职工手中,张菊花捧着物资说:“收到千里之外的牵挂,心里暖暖的。”针对十三连晒场年久失修、围墙垮塌的问题,宝华镇援助资金修缮晒场,职工马志国感慨:“现在能安心晒粮了。”
在六十四团九连,句容市黄梅街道援建的电子大屏,拉近了政策与群众的距离,丰富了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九连“两委”成员马莲介绍,如今借助大屏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活动更有吸引力,后续将推出更多特色活动惠及群众。十四连的专属候车室,解决了学生上下学风吹日晒的难题,也成了居民临时歇脚的“暖心驿站”。十四连“两委”成员韩月星说:“援疆项目急群众之所急,后续会安排志愿者值守,让温暖延续。”
连日来,在可克达拉市朱雀湖公园,由镇江市残联援建的“辅具小屋”安装工作正紧张进行,将精准解决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出行困扰。
此次镇江市残联捐赠的“辅具小屋”价值11.9万元,包含轮椅5辆、助行器2个、腋拐2套、板凳拐2个等常用辅助器具,居民通过扫码即可便捷借用。为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师市残联同步投入4.8万元,在可克达拉市锦安社区、福安社区及托养中心增设辅具共享点,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彰显了镇江与师市的深厚情谊和民生关怀。
一桩桩“微小事”,汇聚成援疆“大温暖”。镇江援疆以“微慈善”项目为抓手,聚焦群众迫切需求,用一个个精准务实的小项目,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问题,不仅提升了师市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更筑牢了民族团结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