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凯 李惠 通讯员 蒋豫
金秋十月,七十一团制种玉米采收工作全面告捷:该团种植制种玉米3.3万亩,预计总产值突破1.07亿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达2.4亿元,创历史新高。
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见证了七十一团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迈出的坚实步伐。作为伊犁河谷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七十一团依托资源优势,深耕制种玉米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全链条发展转型,从种子研发到规模化生产,从精深加工到品牌销售,制种玉米产业已成为该团实施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种业提质:黄金产区育出“增收种”
“这台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统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以前检测一个玉米品种的基因序列要15天,有了这台设备,3天就能出结果。”10月24日,在七十一团新品种研发实验室,项目技术负责人徐绍栋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该设备投用后,团场每年可培育3至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进一步提升制种品质。
七十一团能育出“增收种”,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团地处伊犁河谷腹地,三面环山,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年降水量380毫米,无霜期160天,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能有效促进玉米种子干物质积累,种子发芽率比其他产区高2至3个百分点,是疆内外种业企业认可的“黄金制种区”。
从“种得好”到“种得优”,科技创新是该团制种玉米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早在1956年,该团就曾因玉米高产获国务院表彰;进入新时代,团场调整产业结构,把制种玉米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2024年年初,七十一团与山东连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总投资1275万元的制种玉米新品种研发能力提升项目。
2024年5月,该团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获批以制种玉米为主导产业,实施总投资1.67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项目。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地方整合和自筹资金1.57亿元,以项目为牵引,着力构建形成“制种玉米+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格局。
农业产业强镇创建项目涵盖制种玉米新品种研发,加工仓储能力提升(一期),机械化去雄和收获推广,加工仓储及设施设备提升建设(二期),烘干、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建设5个子项目。目前,该团已实施子项目3个,完成总投资7085万元。
与此同时,该团持续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今年,团场与塔里木大学合作建立的“新疆可克达拉玉米绿色高产科技小院”投入使用,由8人组建的专家团队常驻团场农业生产一线,为制种玉米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每个月都会开展技术培训,帮助种植户掌握新技术。”科技小院负责人、石河子大学副教授杨云山说:“今年,我们已组织开展制种技术培训8期、参训职工群众500余人次,培训内容包括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政策赋能:家门口实现“价值升”
“以往收完制种玉米,要运到200公里外的加工厂处理,每吨运费高达200多元。现在团里建起了加工厂,实现当天采收、当天烘干,不仅运输成本下降,效率也大幅提高。”
10月26日,在七十一团的新疆创锦粮安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子涵在刚投产的加工车间里边走边介绍。
今年3月,七十一团制种玉米加工仓储能力提升项目(一期)正式投用。该项目总投资3948万元,新建每批1500吨果穗烘干生产线1条,配套建设捡穗车间、脱粒车间及钢板仓等设施,在满足团场2万亩制种玉米加工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周边团场提供4000吨以上的加工服务。
在七十一团康泰祥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工人们正在安装小包装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每小时能包装1000袋种子,主要生产1公斤、5公斤的小规格包装种子。”据合作社理事长刘建军介绍,小包装种子能更好满足散户需求,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七十一团制种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24年至2025年,该团累计投入各类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47亿元。
“我们制定了《四师七十一团制种玉米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在用地保障、产业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该团党委副书记、团长曹媛媛说。
在用地保障方面,该团优先满足制种玉米产业用地需求,为加工园区提供了200亩建设用地;在产业支持方面,对购置制种玉米专用机械的农户给予30%的资金补贴;对建立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新品种权的单位给予每个品种10万元的奖励。此外,今年入驻师市的几家银行还专门推出了“制种贷”金融产品,为制种玉米种植户提供低息贷款。
“我通过‘制种贷’金融产品,贷了20万元购买农机装备。”二连制种玉米种植户操文利说:“这款金融产品的贷款利率比普通贷款利率低1%,减轻了我们的资金压力。”
从田间采收、车间加工到市场销售,七十一团已构建起“研发—种植—加工—销售”制种玉米全产业链。截至9月底,该团制种玉米加工转化率达88%,产品销往山东、河南、四川等10多个省份。产业链各环节带动本地就业200余人。
联农带富:抱团发展走“共富路”
“今年,我种了50亩制种玉米,除去化肥、农机等成本,纯利润10万元,比种商品玉米多挣近4万元。”10月26日,二连职工张廷礼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
在该团,像张廷礼这样通过种植制种玉米实现增收的职工,占种植户的80%以上。2025年,该团制种玉米从业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4.5万元。
这一成绩得益于该团推行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我们与农户签订合同时,会约定最低收购价,同时还提供统一的种子、化肥和技术服务。”王子涵说:“这样既保障了公司的原料供应质量,也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
此外,该团还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引导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直接对接。今年,该团制种玉米订单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开春就和企业签了订单合同,确定品种和价格,不用愁销路,种着踏实。”三连种植户李雪梅说,她今年种的30亩制种玉米,按订单价计算,纯收入预计突破6万元。
“我们合作社今年与新疆创锦粮安种业有限公司签订了1000亩的订单合同,还没播种就找到了买家。”刘建军说,“这种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让农户获得了更多收益。”
“我们的目标是把七十一团打造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该团党委书记、政委史化鹏信心满满地说:“到2028年,全团制种玉米面积将达到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让更多职工群众通过制种玉米增收致富。”
从传统种植到现代种业,从单一生产到全产业链融合,七十一团正沿着由“一粒金种子”铺就的产业振兴之路稳步前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金色的种子正在孕育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