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师市要闻 >> 详细内容
适 老 新 篇
————师市打造全国经验的“西北样本”,能否契合国家康养要求?
发布:2025-09-02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崔凯  编审: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2 
      记者 崔凯 李惠

  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康养产业的创新实践正成为衡量区域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尺。

  如何将政策要求落地见效,将先进经验融入本土探索,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担当。可克达拉市天鹅湖生态康养综合体(以下简称“康养项目”),正是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建公司”)对这一时代命题的回应——以183.65亩规划空间为载体,构建一套兼具示范性与适配性的康养体系,它承载着将全国标杆经验与本地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的使命。

  这座由城建公司主导的康养项目,不仅以95天建成高标准样板间的“城建速度”惊艳业界,更在“生老病死一条龙”服务闭环设计中,践行着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旅居突破”的核心理念,为“西北五省第一”的目标注入全国智慧。

  26座城市经验熔铸的适老细节

  ——如何让“生老病死”各环节无缝衔接?

  实现生老病死各环节的无缝对接,既是守护群众全生命周期福祉的民生大事,也是完善康养服务体系的关键所在。

  师市党委在考察康养项目时强调,“康养不能闭门造车,要把全国的好经验变成自己的硬实力。”这一要求为城建公司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从2023年起,该公司用6个月时间走访全国26个城市的42家标杆养老机构,带回136项可复制的经验、28套先进设备参数、17套服务流程规范,最终凝结成项目的“闭环体系”——生命健康闭环(覆盖从健康管理到临终关怀)、生活服务闭环(包含饮食起居到精神文化)、旅居体验闭环(衔接短期体验到长期康养)。

  “全国的养老院走下来,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环节断裂’——健康时没人管,生病时没人护,失能后没人问。”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新春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样一组调研数据:部分养老机构中,老人从健康状态到失能,服务响应延迟平均达48小时;另有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覆盖率仅为32%。这些痛点,成为康养项目设计“全生命周期闭环”的起点。

  在35平方米的样板间里,每个细节都藏着全国经验的影子。卫生间的“L型扶手”借鉴了专业康养机构的设计,能承受300公斤拉力,方便老人从坐便器到淋浴区转移;床头的“多模式呼叫系统”融合了前沿技术成果,既可语音呼叫,也能按钮呼叫,还支持手势感应,解决了失智老人的沟通难题;房间门的“观察窗”采用防眩光玻璃,既保护隐私,又能让护理人员随时观察情况。

  “这些不是照搬,是结合本地老人的习惯进行了改良。”孟新春举例说,扶手高度根据区域老人平均身高调整至80厘米,更贴合实际需求;呼叫系统增加了“双语模式”,方便少数民族老人使用。

  医疗护理中心15600多平方米的空间,构建起更严密的健康闭环。一层的“入住评估区”引入专业评估体系,通过236项指标确定老人的护理等级;二至五层的床位按“健康-半失能-失能-失智”分级布置,采用“渐进式照护”模式,老人状态变化时无需换楼,只需调整护理等级;地下一层的“安宁疗护区”设置家庭式病房,配备家属休息区和心理咨询室,让临终关怀更有温度。目前,这套体系已通过养老服务协会专家评审,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这种闭环设计正在赢得市场。首批预订闭环管理房间的67名老人中,有23人明确表示“看重这种从健康到失能都能管的服务”。来自西安的退休教师刘建国在样板间体验后说:“我考察过5家养老院,这里的细节最贴心——连洗澡时的水温都能预设,失能后也不用搬家,这才是真正为老人着想。”

  95天建成的样板间

  ——藏着多少全国领先的“硬核”设备?

  3月28日开工,7月1日建成4个户型样板间——95天的“城建速度”背后,是对全国先进设备的精准选型和快速落地。在50平方米的样板间里,12类智能设备构成“隐形护理团队”,每一件都经过全国范围的比对筛选。

  “光一张护理床,我们就对比了8个品牌。”可克达拉市城建启航建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王兴武拿出一份设备选型报告,上面记录着对多地产品的测试数据,最终选定的电动护理床,不仅能实现背部、腿部多角度调节,还带称重功能,老人起身时会自动提示护理人员,最大承重250公斤,比行业标准高50公斤。更关键的是,床板采用本地企业生产的防压疮材料,透气性比常规产品高30%,适合区域气候特点。

  智慧系统是样板间的“最强大脑”。这套融合前沿技术的平台,能通过床垫传感器监测老人的呼吸、心率,离床超过15分钟自动预警;门口的毫米波雷达可判断老人是否跌倒,准确率达99.7%,比传统摄像头减少了80%的隐私侵犯;厨房的智能橱柜会提醒老人按时吃药,

  还能根据健康数据推荐食谱——这些功能不是简单堆砌,而是城建公司联合专业企业定制开发,数据处理延迟控制在0.5秒以内。

  适老化改造的细节,更见功夫。室内所有尖角都做了圆角处理,半径不小于5厘米;地面采用防滑系数0.6的材料,比国标高20%;开关和插座高度1.2米,方便坐轮椅者使用;甚至连窗帘轨道都安装了电动装置,老人用语音就能控制。

  “这些改造看似简单,却经过了多家机构的经验验证。”王兴武说,比如卫生间洗漱台和厨房做饭台下部均采用内凹改造,长者坐轮椅也可无障碍使用。入户换鞋柜处除助起扶手改造外,可调节高度的木质挂钩能适配不同长者的习惯。

  95天的速度,源于前期的充分准备。城建公司在开工前就完成了28家设备厂商的实地考察,签订了48小时供货协议,确保图纸一确定就能进场安装。这种效率让前来考察的养老服务协会专家赞叹:“兵团的执行力名不虚传,把常规需要150天的工期压缩到95天,还保证了质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旅居养老的“破局点”

  ——如何让可克达拉成为全国老人的“第二故乡”?

  “西北康养不能只做‘避暑生意’,要让老人愿意冬天来、长期来。”这是城建公司打造该项目的初衷。在康养项目的规划中,旅居不是简单的“短期住宿”,而是一套融合全国实践的“生态+文化+医疗”闭环体系。

  这套体系的“吸引力”来自精准对接。通过分析全国5000名“候鸟”老人的出行数据,城建公司发现:72%的老人希望“旅居不只是玩,还要能体检”;68%的人在意“能不能用医保”;59%的人想“体验当地文化”。

  为此,康养项目设计了“3+3”旅居套餐:3个月避暑含2次三甲医院体检(数据与户籍地医院互通),3个月过冬赠军垦文化体验课,费用比同类地区低40%。

  文化融合是旅居的“灵魂”。康养项目9685平方米空间里,专门设置了“军垦时光博物馆”,老人可以跟着老军垦学纺线、做馕;活力康养中心7147平方米的区域里,每月举办“西北民俗节”,让内地老人体验哈萨克族刺绣、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等特色文化。这些活动是城建公司走访12个民族乡,收集37项非遗项目后开发的,将在试运营期间进行。

  目前,康养项目11.54亿元总投资已完成30%,招标总工程量完成35%,预计今年春节预售,2026年6月实现首批入住。7月以来,看房的人群中明确有强烈购房意向的150个客户,37%来自内地,正是对这种“全国经验+本地特色”模式的认可。

  数据印证着旅居模式的潜力。虽然项目尚未正式运营,但与全国12家旅行社签订的合作协议,已锁定2026年6000人次的旅居订单;旅居酒店的96间客房,明年7月至8月的预订率已达65%。

  “把全国的经验,种在天山脚下;让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城建公司的实践正在证明:康养产业的突破,既要扎根本地的生态沃土,也要吸收全国的智慧养分,唯有如此,才能长出真正经得起检验的“西北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