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师市要闻 >> 详细内容
荒山披绿 ——可克达拉EOD项目绘就城市建设生态新实践
发布:2025-08-28 来源:  作者:崔凯 李惠  编审: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0 

  记者 崔凯 李惠

  在可克达拉市的发展蓝图上,一场关于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的深度变革正在铺展。

  作为师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抓手,总投资31.49亿元的师市生态环境治理提升与绿色产业融合开发(EOD)项目(以下简称“EOD项目”)自启动以来,就以四大工程为骨架——北山坡生态环境治理、伊犁河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北山坡现代特色生态农旅产业、天鹅湖生态康养综合体,锚定“生态筑基、产业赋能”的目标,在25年的深耕周期里,探索着一条生态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新发展之路。而其中,可克达拉市北山坡项目的推进成果,正成为最直观的体现。

  为让EOD项目少走弯路,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建公司”)先行一步,专程赴疆内外EOD模式成熟地区取经,将先进经验转化为本土方案,精准优化项目建设内容。在师市党委的统筹协调下,啃下融资受限、土地流转、手续办理等“硬骨头”,为项目搭建起稳固的保障框架。这种“向外学习+向内攻坚”的组合拳,让EOD项目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上。

                                           31亿元资金砸向荒坡

                                    ——凭什么敢定25年“长效契约”?

  站在可克达拉市北山坡的制高点,一块高达4.35米的石碑在旷野里默默矗立,碑面上篆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字苍劲有力,可克达拉市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孟新春指着已经披绿的北山坡说道:“除了已经披绿的1.5万亩绿坡,伊犁河生态修复带、北山坡现代特色生态农旅产业区——这四大工程共同构成总投资31.49亿元的EOD项目核心板块已见雏形。”

  25年的实施周期里,6.33亿元资本金将撬动25.16亿元融资,相当于每天投入35万元“给荒山整容”。

  “过去治荒像‘打游击’,今年投点钱种几棵树,明年没续力就荒了。”孟新春介绍,如今EOD模式的“魔力”,正在于把生态修复与产业开发绑成“利益共同体”:政府以一定比例的资本金撬动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的回报,则与25年后3.6万亩荒坡的生态价值、农旅收益直接挂钩。

  这份“长效契约”的底气,来自师市党委破解的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为解决融资受限,师市领导多次带队赴疆内外EOD模式成熟地区取经,优化方案后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伊犁州分行授信;为打通手续壁垒,建立“多部门联审”机制,使项目审批周期缩短40%。

  “现在不是城建公司单打独斗,而是举全师之力啃硬骨头。”孟新春说,这种合力让EOD项目在2024年8月15日启动的东北骨干供水工程中显现威力——138天建成4座泵站及前池、1座高位水池,铺设4条总长7.76千米的扬水管道与280米引水主管道,以480米的总扬程、11440千瓦的总装机容量,成功将北岸干渠水引上北山坡,让2.6万亩荒坡喝上了“稳定水”,创造了兵团同类工程的最快纪录。

                                               石头山上种出8.4万棵树

                                       ——靠什么打破“种了死、死了种”的循环?

  供水,是生态修复的命脉,更是产业落地的前提。作为EOD项目的核心支撑,北山坡草场改良提升的东、北主骨干供水工程攻坚,直接决定着后续发展的底气。

  在可克达拉市北山坡的苗木成活率监测屏上,一组数据格外亮眼:截至8月10日,种植的树木和农作物成活率都达到95%以上。而苗木和农作物成活的关键是水。

  2024年8月15日开工后,城建公司组织人员抓住138天有效工期,构建起覆盖2.6万亩土地的稳定供水网。

  2025年4月21日试通水、5月1日正式供水,1.32亿元的产值背后,是打破“水资源瓶颈”的关键一步——从此,荒山绿化有了源头活水,旱田改造有了稳定保障,生态修复与农业发展的“口渴”难题迎刃而解。

  北山坡科学布点的小型肥料基站,化身智能“养分枢纽”,将液态肥料与灌溉水精准融合后直供植被根系,更与供水、监测系统联动形成“感知—调配—供给”闭环:基站内的智能设备可实时监测土壤肥力与植被生长状态,结合气象数据自动调节施肥频率与用量;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控制系统,便能完成肥料补给与设备巡检,让管护效率大幅提升。

  山坡上,修整出的植被生长面凹陷每平方米能多存2.3升雨水,配合7.76公里扬水管道形成的“供水网”,让雨水利用率从28%跃升至65%。

  “在北山坡1.2万亩苜蓿自动化示范区里,我们实现了自动化灌溉,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水分,一旦低于设定值,灌溉设备就会自动启动,精准补水,确保不浪费一滴水。”师市生态环境治理提升与绿色产业融合开发(EOD)项目工程师邸超介绍说,全自动化系统把水用在‘刀刃’上,既保证了作物长势,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从供水网络的“毛细血管”到产业融合的“筋骨脉络”,EOD项目的全面生态效益虽待时日沉淀,但林间野兔、野鸡等十余种野生动物的重现,已悄然勾勒出生态向好的清晰轨迹。这场持续25年的实践,终将书写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奔赴的答卷。

                                            从“种树”到“生金”

                                        ——荒坡上能长出怎样的产业链?

  生态打底,产业才能“长”出效益。

  城建公司始终攥紧“生态+产业”的“金钥匙”,在可克达拉市北山坡布局“一二三产”链条:8.4万余棵榛子、文冠果、树上干杏、香妃海棠等特色苗木扎根山坡,1.2万亩紫花苜蓿、2465亩青贮玉米铺展绿野,总面积达1.5万亩的种植规模,既修复了生态,又为农旅等衍生产业埋下了伏笔。更通过打通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三路链通”,让生态资源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精准对接。

  “生态修复不能只算‘绿化账’,得让绿坡自己‘造血’。”在北山坡产业规划图前,孟新春用手指着三个重点区域:9000亩“林灌草”经济种植区、5公里生态观光步道、饲草加工仓储区。这些布局,正是EOD模式中“生态反哺产业”的核心载体。

  依托已建成的师市供水工程,可克达拉市北山坡正加速扩大“第一产底盘”: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将从1.2万亩扩至2万亩,青贮玉米从2465亩增至5000亩,9000亩林灌草经济种植区,预计年增收上千万元。

  “有了稳定的水源,我们敢在石头缝里种‘经济作物’了。”孟新春说,目前已与两家畜牧企业签订意向协议,未来这些饲草将直供养殖基地,形成“种植—加工—养殖”的闭环。

  更长远的收益藏在“三产融合”里。按照规划,北山坡将启动农文旅产业开发,串联军垦红色文化体验区、低空观光营地、汽车越野赛道、冰雪经济等业态,与伊犁河生态修复带形成“一日游”线路。

  “测算显示,项目全部运营后,年固碳量可达1.8万吨,碳汇交易年收益有望突破300万元。”孟新春指着正在勘测的观光步道说,仅这5公里步道,未来年接待游客预计达3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收入增长50%以上。

  从31亿元投资到25年周期,从8.4万棵树苗到万亩饲草基地,北山坡披绿的蜕变证明:治荒不是“赔钱买卖”,只要找对模式,石头山上也能长出可持续的“绿色经济链”。

  如今,在可克达拉市北山坡上,每一片新绿都在生长中积蓄着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