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师市要闻 >> 详细内容
师市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夯实基础 深挖潜力 六十三团特色种养下足真功夫
发布:2024-07-30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崔 凯  编审: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480 

  记  者 崔 凯 李 惠

  特约记者 唐应龙 通讯员 代 强

  干涸、荒漠曾一度是六十三团的代名词。在几代军垦人的不懈努力下,如今,这里已是绿树成荫、鸟飞鱼跃,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特别是今年以来,六十三团聚焦团场定位定向,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上下足真功夫,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7月22日,记者信步走进六十三团六连一块高标准棉田,只见棉株茁壮、棉铃累累,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

  据了解,在今年的棉花播种工作中,六十三团大面积推广“一膜双行”减株播种技术。前不久测产,这片棉田棉株结铃数从去年的7.8个增加到了9.5个,棉铃单重比往年平均高出0.3克。

  棉田主人马喜禄在连队推行“一膜双行”减株播种技术时,第一个把新式播种机请到自家地里。他说,采用“一膜双行”技术,科学精准地减少株数,使棉田更通风透光,更有利于棉株的生长。

  马喜禄种植棉花已有30个年头,每年单产水平在连队都是数一数二,谈及其中的奥秘,他告诉记者,积极运用新科学新技术是确保高产的关键,没有新科学新技术,提高棉花产量就是一句空话。

  由于积温高、日照时间足、土壤中沙土成分多等原因,六十三团极其适合种植棉花。这些年,团场在持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的同时,广泛推广和应用新科学新技术,棉花单产从过去的不足300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500多公斤。

  通过科学分析去年部分地块棉花没有高产的原因,今年,该团在各连队建立示范指挥田,推广种子包衣技术,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采用精量播种,全面落实“一膜双行”栽培模式;全程落实精细化田管,夯实棉花高产根基。同时,实施田间套种技术,使这一传统种植业在产量和效益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团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黄新才介绍,今年六连5000多亩棉花长势良好,预计亩产量较去年增长15%。

  六十三团地处塔克尔穆库尔沙漠腹地,团场有一部分以沙土为主的低产田一直在改造,但收效不明显。

  如何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按照团场定位定向,六十三团党委认真分析团场实际,创新发展思路,把发展重点锁定在了特色养殖业上,力求最大限度地深挖潜力,把劣势化为优势。

  思路变为行动才能实现目标。

  2023年10月,六十三团利用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借助新疆创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实力,建起了六十三团万头肉牛养殖基地。

  9个月过去了,走进这个养殖基地,只见800多头肉牛正悠闲地吃着饲草料,自动洗澡机、喂水器、投料机一应俱全,牛舍内安装的降温设备,让牛儿即使在高温天气里也能自由活动。

  据新疆创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唐兴介绍,该项目从立项、审批、建设到投入使用,仅用了半年时间,目前项目二期工程的建设也接近尾声,三期工程将在年内完成80%的施工任务。按照发展规划,到2027年,基地将发展成为6000头肉牛养殖规模的高标准示范养殖场,带动六十三团职工群众养殖肉牛2万头。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今年以来,六十三团党委集中力量办成了不少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事实事,切实保障团场增效、职工群众增收。

  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六十三团锁定“稳粮增畜、优果扩种、强工兴旅、安边固防、魅力沙林”的工作思路,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认真做好“十四五”中期评估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切实把定位定向成果转化运用和团场发展结合起来,把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和职工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把科学管理同增产增效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已经注册成功的四个“沙林”品牌,持续做强做优西甜瓜、蜜薯等产业,确保优质“沙林”农产品投入市场。

  “今明两年,我们还将抓好五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年孵化1亿只家禽的孵化基地、年养殖100万羽种鸭的养殖基地以及骆驼规模化养殖场等,全力做好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达效,补齐团场畜牧业发展短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六十三团党委书记、政委张文军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