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爽 王东
从长江南岸的古城镇江,到草木繁茂、牛羊遍野的四师可克达拉市,中央对口援疆战略像一条纽带,把江苏省镇江市与四师可克达拉市紧紧系在一起。
为进一步拓宽镇江与师市沟通的桥梁,将师市发展变化以及镇江市对口支援师市成果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6月11日至16日,“再走援疆路,共叙援疆情”采访团一行走进师市,重点围绕教育、医疗、民生领域援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师市夜间经济、特色种植业、酒产业、薰衣草产业、文旅康养产业等领域进行采访,全方位展示镇江市对口支援师市成效以及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成绩。
11日下午,采访团一行不顾旅途奔波,一下飞机便投入工作,举行了媒体见面会。12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师市规划展示馆,在参观了解师市历史沿革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镇江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党委副书记王丰江发出感慨:“1959年,《草原之夜》从这里传唱出去。六十多年后,因为一首歌而成就了一座城,这建城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为之动容。”
连日来,采访团深入援疆项目建设现场、援疆干部人才工作一线和当地各族职工群众中获取大量鲜活的新闻素材,感受对口援疆给受援地带来的变化和实惠,用生动的笔触、隽永的画面、精彩的镜头记录师市故事、援疆故事……
新华日报社镇江分社记者张静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可克达拉市,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它的奋进和活力让我印象深刻。”通过实地参观,采访团真切地感受到师市产业能级不断攀升,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职工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张静说:“采访中,我们也看到镇江市第五批援疆干部人才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积极助推四师可克达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将认真倾听、踏实采访,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四师可克达拉市的发展和变化,讲好师市故事。”
教育、医疗这些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工程是镇江市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院区、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和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采访团深入患者、医生、老师和学生中了解援疆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变化。
“援疆教师教学理念先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援疆教师的指导下,教学品质有了很大提升,他们教会了我们如何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让学生主动去学习。”金山实验学校八年级教师刘银峰说。镇江市援疆干部人才深入实施教卫提质三年行动,推动“名校长+优秀中层+骨干教师”组团式援疆模式提质扩面,34名援疆教师助力师市打造全链条教育高地。 近年,师市与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等6家单位结对共建,柔性引进2名医疗专家长期帮扶,牵头创立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院区重症医学科。“多年来,我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医院的硬件和软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诊疗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是患者最直观的感受,在援疆医生的帮助下,医务人员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院区骨科主任郑勇介绍说。
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新疆沂利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采访团一行看到工人们正抓紧时间生产。据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孙梅介绍:“2019年,沂利泓公司在兵团分区投资建设50万吨/年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45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带动就业2500余人。”对于师市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采访团记者纷纷表示赞同,生物医药是引领发展风向的朝阳产业,随着生物技术进步、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以及人类对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需求日益增长,生物医药产业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
在六十七团援疆项目人居安全饮水工程现场,采访团一行深入了解项目建设情况,镇江市对口支援四师前方工作组累计投资400多万元用于该团生活饮水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对该团一连、二连减压池下游的输配水管道及入户工程进行全部改造。“改造完后保证了对连队居民24小时正常供水。”该团农发中心工作人员汉合青说。
在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和伊帕尔汗薰衣草文化产业园,采访团一行近距离感受到师市产业发展的速度。近年来,随着两个产业园的建成和不断完善,师市开启“工业+旅游”模式,跑出了产城融合发展“加速度”。
在七十八团五连,采访团一行详细采访了师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2019年,五连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个连队的景色很美很壮观,不仅有民族特色文化——哈萨克族刺绣,还有草原、森林、雪山、峡谷、冰湖等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旅游发展地缘优势。”镇江报业传媒集团政法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翟进说。
采访团成员一路走来,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大家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跟踪报道,将镇江与四师在创新援建模式、丰富援建载体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传递出去。同时,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为共同推进两地宣传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