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东 武绍力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可克达拉市建市9年来,师市党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4月7日,在第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院区骨科病房里,85岁的谭传金老人在护士的帮助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恢复。“这里的医生医术精湛,护士服务周到,院区环境整洁,我们非常满意。”说起医院的医疗服务,老人的家属谭静赞不绝口。
第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院区于2016年开工建设,设计床位数635张,是一家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于2020年投入使用。自投用以来,医院不断加强各科室建设,强化运营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全力满足市域团场及周边地方群众的就医需求。截至2023年年底,该院区门诊量超过12万人次,出院量达1万人次。“我们致力打造伊犁河谷乃至北疆医疗服务中心,努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为可克达拉建设康养城市贡献力量。”第四师总医院党委书记丁毓磊说。
除了第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院区,可克达拉市传染病医院、可克达拉市中医医院、金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项目也在火热建设中。在可克达拉市主城区,由综合性三甲医院,中医、传染病等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城市医疗体系正逐步形成,居民就医体验得到进一步提升。
师市党委还全力保障参保群众待遇,全力释放更多医保改革红利,全力守护医保基金使用安全,全力提升医保公共服务质效。9年来,可克达拉市有300余万人次享受到医保报销政策,降低医疗支出23.3亿元。
医疗是民生之需,教育是民生之基。建市以来,师市党委紧盯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医疗和教育这两张民生答卷,在提升城市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打造区域教育新高地。
走进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教学楼、体育馆、塑胶跑道、创客教室等让人眼前一亮,这所2018年建成的学校,是江苏省镇江市对口援疆迄今为止单体资金投入最大的“交钥匙”工程,以“校长+中层+学科骨干”的模式进行“组团式援疆”,先后有两位名校长带领五批97人次的援疆教师来校任职任教。2023年,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97.9%、一本上线率58.4%,成为可克达拉市一张新的教育名片。“我们从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强化思政教育三个方面出发,坚持立德与立智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严龙梅说。
在距离镇江高级中学不远的一处建设工地,一座新学校——可克达拉市第二中学正在火热建设。“随着可克达拉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区学位需求逐步增加,布局一所高标准的初中迫在眉睫。”可克达拉市第二中学筹建组负责人冯鹏飞介绍。优化调整学校布局是近年来师市教育发展的策略之一,各类新建学校能够有效缓解城区就学压力,让师市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满足更多家庭让孩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需求。
可克达拉市成立以来,师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锚定强基固本、质量内涵、师资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教育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体系完整、质量优异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发展格局。9年来,可克达拉市第一幼儿园、第一小学、金山实验中学、镇江高级中学、第四师可克达拉职业技术学校、可克达拉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学校(园)陆续在可克达拉市开门办学,实现了城市办学“从无到有”的整体飞跃,在校生达1.06万人,城市教育“虹吸”效应日益凸显。同时,师市教育局多渠道配强配优师资力量,将118名援疆教师充实到城区学校,带动引领本土教师争先创优,大大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力量和素质,推进师市教育事业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建市以来,可克达拉市注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各类项目建设向民生领域倾斜。资料显示,九年来,师市共实施民生领域项目34个,总投资14.3亿元,项目涉及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领域,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断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体验感和幸福感。
“社会事业领域项目事关民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今后我们将持续加大此类项目的申报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满足社会民生领域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的期盼。”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亚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