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师市要闻 >> 详细内容
“三大红色工程”为师市精神文明建设添活力
发布:2023-11-30 来源:  作者:  编审: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595 

本报讯(记者 李惠 特约记者 于艳霞)11月1日至14日,“名家写兵团”主题采风创作组走进师市。此次主题采风活动是兵团文联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组织实施“文化润疆”文学创作工程、为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打造文学精品的一项内容,也是师市借力聚力进一步挖掘新时代内涵,讲好四师红色故事,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活力的举措之一。

今年以来,师市坚持以红色基因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着力拓展宣教载体,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大力实施“挖掘”“培育”“催化”三大红色工程,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宣传、全过程贯穿的工作格局,汇聚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提升师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追根溯源,实施“挖掘”工程。深挖历史沿革红色基因,广纳见证历史红色文物,细研兵团精神红色故事。师市紧紧围绕历代屯垦西域谱系、革命文化谱系和新中国屯垦戍边谱系,组织专人专班挖掘整理历史沿革的红色文化史料,累计完善54件重大历史事件,12名开国元勋、139名开国将军和33名(个)革命先烈、英模代表和先进群体的模范事迹,形成25.3万字的权威研究成果,拍摄“三大谱系”系列短视频20余部。2021年至今,以捐赠、托管、复制三种形式,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600余件。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记录、视频音频录制等手段,对110余名老红军、老战士及其后代家属的事迹进行“抢救式”挖掘,全面收集红色故事,形成口述史资料库。同时,借助兵团、师市智库及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力量,开展针对性深入挖掘、深度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红色史料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

因地制宜,实施“培育”工程。打造红色教育阵地,强力推动红色记忆互动,有效传承红色基因。强调突出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在持续做好格登碑、清代卡伦等一批爱国主义历史文物保护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各单位发展历史,建设七十二团红军团博物馆、七十四团戍边展览馆、伊力特酒文化产业园等17个具有兵团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在新闻媒体上开设《讲述》《榜样》等专题专栏,创作60余部微纪录片。利用新媒体直播、慢直播“打卡红色足迹”。云上可克达拉、文明四师、可市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APP定期设置红色文化相关议题,“可克达拉周游记”“那年那人那片花海”等互联网营销话题总浏览量3.2亿次,党史快问快答、红歌大家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逐渐让人们从红色文化的观众转变为主角。设立4条红色文化参观研学路线,结合“科技之冬、法治之冬、文化之冬”及各级各类培训班,确保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学习全覆盖。

借力聚力,实施“催化”工程。以红色文化为底蕴推动军垦文化名城建设,创作文艺精品,助力红色旅游发展。通过城市雕塑、园林绿化、书吧小品等形式,重点实施公共区域文化提升项目,以请进来的方式,借助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优势,邀请名家赴师市创作《大写的兵团人》等反映军垦文化红色基因的文艺作品。邀请自治区、兵团等级评定和行业专家为拟创建红色旅游品牌提供专业指导,丰富和完善拟创建品牌业态及标识系统,对照标准补齐设施短板,申报并成功入选文旅部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推出了七十一团七连等一批以红色文化为内核、极具兵团特色的旅游民宿。1至10月,师市累计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同比增长62%;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