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师市要闻 >> 详细内容
可克达拉市何以“绿色崛起”?
发布:2023-03-28 来源:伊犁垦区报  作者:戚亚平 李惠  编审: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浏览量:235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戚亚平 本报记者 李惠

春日阳光下,蓝天碧水里,走进坐落于可克达拉市滨河景观带的天鹅湖,只见成群天鹅嬉戏玩耍,一派怡人风光。

就在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公布一批于2022年首次征集遴选并具有示范价值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天鹅保护案例入选,成为兵团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打造独具魅力的“兵团生态新城”

可克达拉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2015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4月12日挂牌成立,实行新疆兵团城市“师市合一”模式,归属新疆兵团第四师管理。

这是1954年成立的新疆兵团所辖的第八座城市,距伊犁州政府所在地伊宁市20余公里,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约700公里。

绿色是城市发展底色。多年来,师市秉承“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产兴城”建城理念,着力打造“中亚湿岛·交响夏都”城市品牌,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如今,这里路网纵横、绿水环绕、繁花遍野、城林交融、物种繁多,一座独具魅力的“兵团生态新城”正在绿色崛起,也走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诞生地

“可克达拉”系“绿色的原野”之意。

说起可克达拉,就不得不说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很多人正是因为这首歌,而认识这座城。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张加毅和青年作曲家田歌,来到可克达拉,执导拍摄反映新疆兵团军垦人艰苦创业的影片,创作了《草原之夜》作为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的插曲。1959年,该片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片”公映,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首肯,《草原之夜》由此蜚声中国,可克达拉的地名也因此广为人知。

1992年,这支歌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

四师可克达拉市是兵团最大的粮油生产基地、全国玉米制种大县、中国薰衣草之乡、中国香料之乡、中国冰葡萄酒之乡。“伊力特”品牌白酒被誉为“新疆第一酒”,“伊香”有机大米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六十一团树上干杏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

这些年,四师可克达拉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促进产城融合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绿点、绿线、绿网、绿面相融互促的高效城市绿地系统。

四师可克达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肖罡表示,师市天鹅保护案例之所以在全国案例中脱颖而出,在于师市持续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所取得的成果。

自2016年10月全面实施城市春秋两季大绿化工程以来,按照“市民出行300米内见绿、500米内见园”的要求,师市全力以赴为城市添绿,将“兵团精神”与树木一道植入沃土。先后栽种170余种草木花卉,倾力打造朱雀湖等29个主题生态绿地,使城市呈现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立体生态效果,低碳生活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居住生活。

目前,可克达拉市主城区绿化已达1.92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50%。

城因河而灵动,河因城市而美丽。四师可克达拉市借助伊犁河穿城而过的优势,以水“润”城,建设3条穿城而过的综合水系,呈现出“城依水、水抱绿、绿环城、水城一体、城水共生”的独特风景,打造出可克达拉市水文化的独特内涵,真正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40多种野生鸟类在这里“安家”

可克达拉市成立8年来,积极建设“文化旅游之城、生态康养之城、智慧数字之城、绿色低碳之城”,如今城区植被繁多,林木丰茂,为鸟类及各种动物提供了良好生活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物多样性日益凸显。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该市现有各类野生鸟类140多种。尤其是被业界称为天鹅中“贵族”的疣鼻天鹅,在可克达拉市栖息的数量逐年增多,目前已近百只。

2022年,可克达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水及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七十一团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并吸引众多有识之士来这里投资兴业,促进了旅游产业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每年春天都来可克达拉,在这里感受冰雪消融,与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河南焦作游客武伟彦说。

四师可克达拉市最新提出,要打好开放牌、特色牌、生态牌、共享牌,聚力打造“兵团对外开放先行区、兵团特色产业集聚区、兵团文旅产业引领区、兵团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毋庸置疑,绿色将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