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兵团要闻 >> 详细内容
“指尖”种棉“云上”管理 “智”赋农业向新而行
发布:2025-09-15 来源:兵团日报  作者:  编审:ice  浏览量:0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慧

  临近棉花采收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的3000亩棉田长势喜人,饱满的棉桃在秋日阳光下泛出银白光泽。9月9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这片由巴州极飞农业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飞科技”)打造的“超级棉田”,一探智慧农业的“真容”。

  负责管理这片“超级棉田”的,是两名此前从未种过地的“90后”小伙——艾海鹏和凌磊。2021年初,极飞科技在尉犁县启动了“超级棉田”项目,艾海鹏和凌磊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搭建起数字农业平台,在棉田里安装了土壤传感器、气象站、农事记录仪等设备,开启了科学管理3000亩棉田的探索之旅。

  艾海鹏和凌磊通过运用农业无人机、农机自驾仪、智能灌溉系统、农业无人车、遥感无人机等接连作业、密切配合,以“75%的无人化比率”改变了人们对棉花种植的传统印象。从2021年到2024年,这片“超级棉田”总产、单产连年取得新突破,特别是2024年,籽棉单产突破500公斤,达到全疆棉花高产田水平。

  棉田旁,艾海鹏轻触手机屏幕,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低空灵活穿梭、喷洒农药。艾海鹏告诉记者,用植保无人机完成20亩棉田的化控作业,仅需不到40分钟。

  艾海鹏介绍,春耕时,搭载有农机自驾仪的拖拉机已经成为播种主力。只需在系统中选定播种区域,自驾仪便自动规划出最优路线,随即精准完成撒种、覆土作业,播种误差不超过2.5厘米。

  埋在土壤中的物联网设备,24小时不间断监测湿度、温度和养分含量等数据,并将数据实时回传至智慧农业系统。一旦某块棉田缺水,系统便会立即弹出“补水提示”,在手机上操作即可实现远程灌溉;若土壤氮含量不足,系统不仅能适时推荐施肥方案,还能精准计算肥料用量。

  最令人惊喜的是智慧农业系统的“统筹能力”——它整合无人机、农机自驾仪、物联网传感器及无人车等多元信息,打开手机上的管理程序,整片棉田的生产全景一目了然。

  在极飞科技“超级棉田”,数字技术、智能装备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场景。通过数据决策、机器作业,在指尖就能轻松完成耕、种、防、收,种田也有了十足的“科技范儿”。这份便捷背后,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扎实步伐,也是吸引更多人愿意种地、能够种好地的底气。

  “‘超级棉田’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全疆1200多个农场,覆盖种植面积超过70万亩,显著提升了新疆棉花及其他作物的生产效率。”艾海鹏自豪地说。

  不久前,艾海鹏还走进二师二十一团,与团场棉花种植户开展智慧农业技术交流。“我们计划加强与兵团垦区的合作,通过技术推广和资源共享,让智慧农业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助力新疆棉花产业提质增效。”谈及未来,艾海鹏信心满怀。